在枯庭中想象大海

于无池无遣水处立石,名曰枯山水。

责任编辑:吴悠

干涸、寂静、朴素、低调,构成人们对枯山水的第一印象。中国江南园林讲究“荣”,以得水为贵,山石、曲廊、池庭各自成景,造园精妙,行到水穷处,往往柳暗花明又一川。与之相对,枯山水庭园中既无山亦无水,由白砂、石头布置,一览无遗,乍看之下景观单调枯燥,却成为日本园林的代表之作。

台北龙山寺中的人造景观,清冷的岩石衬托出丝绸般的水面,中央两块小石错位层叠,流露些许禅意(资料图/图)

脱胎于禅宗

“枯山水”一词首次出现于平安时代的《作庭记》中,“于无池无遣水处立石,名曰枯山水”。结合日本的地貌特征,枯山水的出现便顺其自然了,由于国土面积狭小,多丘陵山脉,斜坡难蓄水,不宜种植,人们便妙用砂石装饰斜坡,即可防尘,也不易长杂草。这一独特景观,被视为最初的枯山水。

13世纪,禅宗传入日本。坐禅是最基本的修行形态,在深山幽谷中坐禅,则更能让人回归本心,感知宇宙和生命。室町时期,禅宗在武士的扶持下愈发壮大,禅寺得以四处兴建。禅寺中的庭园,成为辅助禅僧修行的重要场所。

但在狭小的庭园中,不可能把整个大自然如数搬运进去。即便将山水等各个自然要素运用至作庭当中,最终呈现出来的,也只是一个人工打造的微观、空间,绝不可能与大自然所媲美。

简单的白砂与石块,初见枯山水枯燥乏味,细品之下,发现良多(资料图/图)

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表现自然?受到盆景和写意山水画的启发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周凡妮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