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针,还要用吗

公众熟知的破伤风针因过敏率偏高,效果维持期短,半个多世纪前就已被不少国家淘汰。

责任编辑:袁端端 实习生 蒋梦筱 姚琼

在国外,青少年及成人的破伤风预防首选疫苗接种。而在中国,不仅临床医生不了解、企业不愿生产,也无相关指南。(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12月14日《南方周末》,原标题为《药师急电南方周末 破伤风针,还要用吗》)

公众熟知的破伤风针因过敏率偏高,效果维持期短,半个多世纪前就已被不少国家淘汰。

世卫组织和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指南均规定,首选破伤风疫苗进行预防。但在中国,不仅临床医生不了解,企业不愿生产,也无相关指南。

受访的数位外科医生、药师均表示,从临床经验来看,破伤风针的实际皮试阳性率远远高于官方数据,有的认为达到了一半以上,甚至皮试阴性的病人也会在注射后出现过敏反应。

国家食药监总局回复称,现在正在推进破伤风抗毒素的工艺升级,中国的破伤风抗毒素的质量标准已经达到世卫组织指南要求和欧洲药典标准,符合该质量标准的产品是安全有效的。

2017年11月底,25岁的公务员刘云打了一次破伤风针。约一周之后,她感到3个针口部位的皮肤有点肿、痒。上网一查,刘云发现这是迟发性破伤风针过敏,“网上说还挺普遍的”。

对蔡超来说,这是他在工作中频繁遇到的难题。这名广东东莞一家医院的副主任药师,经常遇到“能不能打”的纠结。2016年,他所在医院接诊一个外伤患者,按常规处理需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即通常说的破伤风针。做皮试时,病人出现胸闷、全身皮疹等过敏反应。因为有过敏性休克的先例,医生感到担心。后来在蔡超的建议下,使用抗生素替代了破伤风针。

有一次蔡超忍不住咨询了一位台湾同行,发现台湾用的是一种破伤风疫苗。

破伤风针,这可能是公众最为熟知的一种“针”,无论是钉子扎了脚,还是玻璃划了手,第一反应便是打破伤风针。然而,蔡超发现,中国普遍使用的破伤风针,由于过敏率偏高、效果维持期短,半个多世纪前就已经被不少国家淘汰。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以及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已制定相关的破伤风预防指南,规定首选破伤风疫苗。而在中国,不仅临床医生不了解、企业不愿生产,也缺少相关指南。

2017年11月27日,蔡超致电南方周末,呼吁关注这一久被忽视的医疗问题。南方周末采访发现,不惟蔡超,医疗界不少有识之士早已在鼓与呼。他们在医院讲课,在网上直播,在医生和病人之间做调查、做科普,试图纠正“用破伤风针来预防破伤风”的错误观念。

“关键是 医生不了解”

“破伤风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潜在致命性疾病。”王传林介绍,作为门诊、急诊常见的外伤感染性疾病,破伤风杆菌侵入伤口感染后,会出现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邵小乔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