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自强青年回乡 碧桂园扶贫模式见成效

广东省长期以来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但是在广东省的北部地区,由于多种原因,发展水平与广东发达地区相比经济十分落后。12月19日,央视财经记者来到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树山村,这里是碧桂园集团的定点帮扶贫困村。曾经的树山村交通闭塞、污水横流,七年之后的树山村,俨然已经成了当地扶贫的一张最为亮丽的名片。碧桂园扶贫干部的到来,打开了村民的内心,也打开了树山村的一条骄人的致富之路。

 

一个村庄两条路 路路通致富

刘刚是碧桂园集团扶贫项目的工作人员,这个周末,他抽空又去了一趟企业定点帮扶的树山村。在2011年以前,这里是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所谓“九山半水半分田”就是形容树山村的。树山村人均土地只有两分,既稀少又贫瘠,坡陡沟深,信息闭塞,人均年收入不足两千元,绝大部分村民都住在破败的泥坯房中。广东省清远市花塘树山村村支书罗世煌表示:村子基本上没有什么基础设施,很多地方都是污水横流的,进树山村的那条路基本上都是泥巴路,要是去赶集,不用问一看都知道你是树山村的,因为整脚的泥巴。

2010年,广东省设立了“扶贫济困日”,鼓励和支持捐赠企业(个人)参与省定贫困村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碧桂园集团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捐资2亿元用于扶贫。树山村作为省级贫困村,同时又是水库移民村和革命老区,成为了碧桂园第一个扶贫试点村。

2010年,刘刚和同事们带着5000万元和改变贫困面貌的巨大决心,来到这个偏远山村,刘刚坦言到:刚来的时候,没想到广东有这么偏这么穷的地方,在这里,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了解这个村的情况之后,刘刚和同事们打算将全村380多户的宅基地按自然村统一规划,为每户都建一幢相同规格的小洋楼,每幢建筑成本约为12万元左右,大部分由企业兜底,再加上政府每幢补助1万5千元,每户村民只需要出3万5千元,而且可以分期付款,就可以住进小洋楼。

2011年6月16日,经过紧锣密鼓的施工建设,树山村第一批新房交付使用。现在,树山村的村民家家户户都住在两层半高的小洋楼里,房子里面通了水电和网络,门口通着水泥马路,环境优美,配套完备。

不过这份乔迁之喜,村支书罗世煌的感受比树山村的其它村民要来得复杂得多。因为跟树山村一路之隔,约摸三百米的距离,就是花塘村,当时也是一个省级贫困村。几年前树山村就由于人口较少,已经和花塘合并成一个行政村,本来都是贫困村,树山村这边翻天覆地换新貌,花塘村却还是旧砖旧瓦旧模样。

 

兴苗木产业 铺致富之路

无论是罗世煌还是碧桂园都意识到,如果不能均衡发展,脱贫致富,有效治理就无从谈起。经过考察,碧桂园集团决定在花塘村发展苗木产业,但是苗木成本很高,针对这种情况,刘刚表示:我们有一种模式是借本你种,卖了还本,赚了归你,再借再还,勤劳致富。老百姓自己出土地,我们出90%的苗木成本,村民自己出10%。

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村民缺启动资金企业垫付,缺技术企业进行专业培训,缺销售渠道,只要品质合格,企业包销。村民们热情高涨,纷纷加入合作社,第一年就靠着苗木就实现了整村脱贫。因为苗木产业的吸引,在外务工的李洋东回家乡加入合作社,共同发展苗木产业。李洋东是花塘村的村民,在外务工也一直没有很好的收入,加入合作社的第一年,李洋东收入就有9000多。现在李洋东种了6亩多的苗木,每年的纯收入都有七八万元。前两年在镇上买了房,看到村里邻居们都陆续建起了新房,他也盘算着再过两年,把自己的老屋也翻修一下。

现在,花塘片有将近200户村民都是苗木合作社的成员,随着苗木产业发展,全村的年人均收入也已经超过了9000元。这两年,随着清远市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苗木市场供不应求。今年前11个月合作社的苗木卖了200多万元,李洋东估计明年的销售起码还能再翻番。苗木的生意在花塘越做越大,越来越红火,企业从去年开始不再垫资;合作社也不再单纯依靠企业包销,而是更加积极主动地自己跑市场。

 

依托本地资源 壮大特色产业

除了发展苗木产业,碧桂园集团还在探索,如何打造各村特色。碧桂园的驻村工作人员杨洋,在日本学习工作了九年,获得千叶大学设计文化规划的博士学位,是位正儿八经的洋博士。杨洋表示:一个村庄活化起来之后,还要将他们从脱贫的阶段,引入到自己可以不断有内生动力来创造财富的阶段。

花塘树山村所在的西牛镇被称为麻竹笋之乡。这里出产的麻竹笋比起其它地方出产的更为粗大肉厚,口感鲜嫩、爽口、笋味香浓,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尤其是在树山村,因为田少山多,村民们都靠山吃山,麻竹笋成为重要收入来源。每年农历六月开始,家家户户上山砍笋,之后再经过洗煮、腌制、晾晒,制成笋干,现在正值农历十月,村里的平地上整整齐齐晾晒着笋干,被村民们戏称为“满城尽带黄金甲”。

在2011年村里改造之后,交通和信息都更加便捷,以前只能卖到几块钱的麻竹笋现在行情水涨船高,收购价最高能将近一斤30元钱。

杨洋敏锐地捕捉到种植麻竹笋这一传统所蕴含的潜在价值。杨洋希望尽早能把麻竹笋这个当地的宝贝申请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村里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更让她振奋的不光是这片土地上古老的传统文化,还有村民们对于振兴自己家园的热情。从碧桂园集团到村民组织,从产业发展到村务自治,花塘树山村这个曾经偏远落后的小山村正凭着自己独有的特色,振兴着属于自己的美丽乡村。他们希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整个中国都是幸福的美丽乡村。

十九大报告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专门指出,做好三农工作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扶贫攻坚,关键在人。在花塘树山村的扶贫实践中,政府、企业勇于尝试、村民积极配合,通过七年时间,这个粤北的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