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每个人都有后盾,才是时代赠予我们的幸运之礼

“人人有保险,家家有后盾”的时代正加速到来

有这么一个经典段子:

一个中国人操劳半生终于能出国度假。在美国海滨,他见到一个年轻人整天无忧无虑地晒太阳。实在看不过去,就问他:“你这么年轻,为什么不把时间用在努力工作上呢?”

年轻人反问:“我努力工作是为了什么呢?”

中国人回答说:“赚更多的钱啊。”

“赚那么多钱是为了什么呢?”年轻人继续问。

“当然是让自己的一生没有后顾之忧啊。”

“再然后呢?”

“然后就能轻松地享受生活了。”

年轻人最后说:“瞧,我现在不就是在享受生活吗?”

这个段子经常被用于鸡汤叙事,告诉人们要“活在当下”云云。但今天我们也可以拿来另类解读一番——这是两个不同民族的人生经营思路之缩影……

爱存钱的中国人,爱保险的美国人

中国人爱存钱,世界闻名。2005年全球平均储蓄率19.7%时,中国高达51%。十年后的2015年,中国的储蓄率降到了46%,却仍居世界第一。存够了钱就能安心花钱了吗?不存在的。教育、医疗、住房的压力还在!调查显示,2015年中国家庭平均净资产水平为91.9万元,这是很大的进步。但中国家庭总资产中房产占比接近70%——比美国的两倍还多。而且,57%的家庭可支配收入掌握在10%的家庭。可见大多数人可支配的收入并不多。人们不得不拼命存钱,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美国则是另一番景象。据美联储统计,2015年美国家庭平均净资产大致为60万美元(约400万人民币)。而美国的储蓄率最高却只有5.6%,最低时仅为0.8%。在美国家庭的资产配置中,债券、股票、养老基金都占据重要地位。当然,还有相当比例的保险。

这种风险分担差异有很深的文化渊源。中国传统重农,种子撒在地里,一般很难没收成。而欧美传统重商,商业贸易千变万化、充满不确定性。这培养起西方人对风险的把控和分摊意识,他们习惯于在前期进行可见的投入,去避免将来可能的巨额损失,达到转移风险的目的。

于是,在当代,美国人良好的风险把控意识均体现在了“保险”上。据权威统计数据,3.23亿美国人共持有保单2亿7484万份。除了保险最基本的保障功能外,美国人还乐于将保险用于家庭资产配置。回报率虽比不上股票和债券,但这份风雨无阻雷打不动的稳健,和动辄半个世纪的安心承诺,也只有保险有能力给予。

形势所逼的观念进步

中国人传统的避险经验是,“看得着的、握在手里的”才是保险的。所以古人有钱一般用来买地。到了近现代,还有什么比国有银行更稳妥呢?至于改革开放前,有国家为每一个人的生活兜底,人们手里的钱除了存银行赚点利息,没更多的东西可买,更加不可能进行资金规划。而当商品经济扑面而至,铁饭碗一个接一个被打破,人人需要为自己从出生到入土所有的一切负责的时候,中国人的观念也开始变化了。

首先,人们对社保的心理依赖大增。一个中国人没有社保,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他的未来没有保障。在现实生活中,少数买不了社保或没有买社保的人,更加会成为许多中国家庭在考虑子女择偶问题时的一大隐忧。比起花钱去消除尚未发生且不确定的风险,中国人更加愿意让自己时刻都处于一种安定、富余、有保障的环境之中。

与此同时,保险在中国人生活中的角色也在日益强化,虽然他们依然爱存钱。央视《2016年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显示,2016年中国百姓投资领域前三名分别是:保险(36.79%)、股票(33.05%)、理财产品(32.69%),人们选择保险的意愿从2013年的第六位跃居第一。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能够在人的一生当中时刻给予保障的才是真正的好保险。他们更愿意选择能够在较长周期中对人生提供保障的险种。

如果保险成为“礼物”?

保险并非只有理性的收益算计,有时它也可以包含绵绵的爱意。

这里有个流传甚广的浪漫故事:一个病入膏肓的丈夫,希望能安抚他相守半生的妻子。于是他付了一大笔钱给一家花店,唯一的要求是让店员能在每年的结婚纪念日给自己的妻子送去一份礼物——99朵玫瑰花。丈夫去世后,花店履行了承诺。每年的那一天,妻子都会期待着门铃响起。那一刻,她仿佛再次体会到丈夫充满爱意的守护。

一生不变的爱和守护,每个人都心向往之。经营“一辈子”生意的保险公司也敏锐地观察到了这点。

每年的岁末年初是保险行业传统的“开门红”时期,许多新产品都会在此时面世。2017年11月,平安人寿上线了“玺越人生”保险产品计划(成人版和少儿版),引发社会关注。据官方资料介绍,这是为迎接母公司中国平安成立三十周年而推出的“倾力之作”。其中,玺越人生成人版能为客户提供长期稳定现金流,保障人生每个阶段的品质生活;玺越人生少儿版则是专为孩子提供涵盖教育、创业、养老阶段的稳定资金支持,帮孩子灵活应对每次成长转变。整个产品,主打的是“一辈子的保障”。

而倍受瞩目的不止是玺越人生这份产品,还有平安人寿推广这份产品的方式——将玺越人生定位为“礼物”,并提出“亲人赠礼新风尚”的新观念。12月,其与影响80后为主的中产群体颇深的梨视频合作,发起传播新观念的“这礼的故事”全球拍客行动,在网络上引发热捧。在国内保险行业的产品推广中,这是出乎众人意料的第一次。

稍加琢磨便可发现,随着这几年保险观念在中国的加速普及,为自己、为家人买保险逐渐成为趋势。而从消费者角度看,为家人买保险与为家人买礼物,其性质是相似的,都是为增进家人幸福感的情愿付出。此外,保险行业历年的“开门红”也恰好与传统送礼季吻合。综合以上,我们便不难理解玺越人生的礼物定位:这其实是给已经成为趋势的消费行为额外追加一份“精神内涵”,让原本冷静严肃的“买保险”变成充满温度和情感的“送礼物”,消除人们将保险与“灾祸、变故”相关联的情绪,从而进一步增强消费者的购买理由。

虽然这是一次商业推广行为,但以平安人寿的客户体量及品牌影响力,这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推动国人保险观念朝更好的方向前进。毕竟,时至今日,整个社会对保险的理性认可已经普及。我们匮乏的,也许就是视保险为“祝福、护佑、喜悦、爱”的正确心态。

对社会的善意回馈

现代保险制度起源于英国。有一种说法认为,其肇始于1666年的一场烧毁六分之一个伦敦城的大火。颇具戏剧化的是,一位外科医生缔造了世界上第一家火宅保险所。随后,他将火灾保险与消防防火有机结合,创办了伦敦第一支由保险公司控制的消防队,把投保的房屋作为重点保护对象。从医生到保险公司,从身体力行救治一个病人,组织专业队伍帮助一户家庭一个企业到集社会之力帮助公众,保险的诞生充满了古代侠义之风和现代慈善精神。

对于购买保险的意义,平安人寿董事长兼CEO丁当曾经有过一番精彩的解读。在丁当看来,个人购买保险有三重境界:第一种,为己所用,给自己买保障;第二种,为亲所用,买了保险让配偶子女父母收益,体现了一个成年人的责任和担当;第三种,为人所用,希望自己健健康康没有理赔,钱用来捐助不认识的人。不刻意的善,福报最深厚。而“为人所用”正是那位英国医生创造现代保险业的精神追求。

在中国传统中,儒家讲究的是推己及人。人对世界的关爱,源于对自身对家族的关爱,以爱自己、爱家人再到爱这个世界的次序进行类推和延展。在某种程度上,保险与中国古代的儒家传统颇有相似之处:在当代社会,保险首先是个人资产配置和管理的方案之一;出于对亲人的爱和对拥有稳定保障的渴望,保险又成了中国人送给家人的优良之选;而每个独立个体购买的保险,终将把我们每一个人联结成休戚相依的命运共同体。

丁当认为,一个行业的价值,不仅仅体现为经济规模有多大,创造了多少就业岗位,更重要的是为社会正向价值观的形成贡献了多少力量。对个人而言,保险是集众人之善,把资金援助给最需要的人;对公司而言,保险是提供有价值的产品,让社会大众受益;对社会而言,保险可以做到改善人民健康状况,提升国家的文明程度。

从平安人寿推出的传递健康生活方式的平安有约健康行,到支持幕天捐书的捐书助教活动,再到将玺越人生打造为送给家人的礼物,不难看出,平安人寿一直在以实际行动推进社会观念转变和进步,而这也被中国平安视为最重要的企业社会责任之一。2017年11月28日,中国平安被《经济观察报》评为“2016-2017年度中国最受尊敬企业”,众望所归,成为该榜单上唯一一家连续16年获此殊荣的企业。

而2018年恰逢中国平安成立三十周年,中国平安将围绕“三十,更懂你”,以“懂感恩、助未来”为核心主题展开感恩回馈,践行对客户、股东、员工及社会的四大责任,助力国民未来的生活更美好。

现如今,80后一代整体保险意识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中国人的保险观念整体转变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据调查,如今已婚的80、90后,为自己或家人投保的比例已高达91.5%。理想中的“人人有保险,家家有后盾”的时代正加速到来。当一个个“原子”彼此相连,当漂泊的“孤岛”连成大陆,我们终将企及理想中的平安幸福。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