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菜英译展现的文化自信

2017年12月1日起,相关部门研议多年的《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以下略作“英译规范”)正式实施。

责任编辑:刘小磊

夫妻肺片。(东方IC/图)

2017年12月1日起,相关部门研议多年的《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以下略作“英译规范”)正式实施。这份涵盖交通、旅游、文化、教育等13个领域的英文译写标准,提供了常用的3500余条规范译文。

新闻发布后,不久即刷爆微信朋友圈,新闻媒体、微博网站也都争相报导,“永别了,神翻译”“别了,神翻译!麻辣烫、拉面都有了规范英文名了,好有趣”“今日起,麻辣烫、拉面、烤串有国家标准的英文名啦!再见,夫妻lung slice”,纷纷现身标题,显示这个议题众所关切。

2017年6月20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教育部、国家语委在北京联合发布了“英译规范”,多名研究专家一致推荐,以汉语拼音译写源自中国、深具中国特色的词汇,如“围棋”(weiqi)、“豆腐”(doufu)、“拉面”(lamian noodles)、“馄饨”(huntun)等。这则新闻当时就已经红遍了大半的微信微博和媒体网站,其纸质版的《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指南》,也于发布会前数月就由外研社出版。

我出身词典学,研究汉语文化特色词的英译多年,发表过一些相关的学术论文与科普文章,长年来主张的,就是这样一种向“异化”倾斜、朝我们语言靠拢、展现本族文化自信的翻译策略。

讲得浅白一点,在把中国特色的词语翻成英文时,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邵小乔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