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新作《黄棠一家》内外的奇观与日常

“你分不清楚它是虚构还是真实,我们今天生活的现实就是这样,奇观性和日常性混合在一起。”

责任编辑:邢人俨

近年来,马原的生活跌宕起伏,漂泊不定。他一直在推广自己的九路马书院,称之为“这辈子最后一个大的理想”。2017年,他出版了自己的长篇小说《黄棠一家》。(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1月18日《南方周末》,原标题为《“今天看全是俯拾皆是的热闹事” 马原新作<黄棠一家>内外的奇观与日常》)

长期出没于马原作品的角色——曾经迷失和死亡过的姚亮,在新作里已经成长为知名教授,半推半就地与黄棠商议建立朱子书院,弘扬国学大计。马原曾形容姚亮是自己“无奈”的那一面,但姚教授在俗世中却如鱼得水。

作家马原说话时乡音清晰可辨。但对他来说,父母相继过世之后,东北更像“一个故土的概念,不再是家了”。

1982年自辽宁大学毕业后,马原越走越远,人生“从地图的东北角到西南角”。西藏“那个回合”七年,他发表了《拉萨河的女神》《冈底斯的诱惑》等重要作品,震惊文坛;其后的大方向是上海、海口、云南,教书、休养、隐居。但凡遇见老乡,他的东北口音就迅速校准为锦州话。

马原笑容明朗,眼睛水汪汪的。最近六年,他在推广自己的九路马书院,称之为“这辈子最后一个大的理想”。他65岁了,言谈里净是服老的论调。“看上去不比我小的人说,‘我是看您的小说长大的’,我听着都害怕。”他记得早在同济大学中文系执教时,就收到过学生代家长表达的敬意,“一看人家孩子都那么大了,就知道自己真的老了”。

1991年发表不足万字的短篇《平凡生活的魅力》后不久,马原停止了小说创作。灵感倏地消失。“做了一个梦,梦醒了就不写了”。马原曾宣告不愿为不尊重作家劳动的人写作,甚至宣称“小说已死”。重拾写作数年,他回以玩笑:“很多很多人里边,只有一个人尊重,我就全当就为你写作。”

马原当年与余华、格非等作家合称“先锋派五虎将”,拿手的“叙述圈套”名噪一时。依照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评介,“他把故事结构分解重组,时空关系不断跳跃,背景氛围有意抽空,造成阅读的陌生化,显示着小说观念的根本变化”。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更是“首次把叙述置于故事之上”。

在新作《黄棠一家》里,马原写及众多令人耳熟能详的社会事件,诸如食品安全、撞车碰瓷、选秀。但围绕着权贵之家的故事却显得极不真实,小说里甚至连纪录片都是演出来的。他的生活远没小说热闹,因健康或新作偶尔被媒体报道,又很快归于寂静。

“你的身体不还行吗,要行的话就干呗”

“我之所以出逃,就是因为不堪忍受打扰,在城市里边生活没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Golradir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