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市民福祉与城市升级

如何在透明公平的机制下实现城市可持续稳健发展,达成居民利益和福祉,同时保持城市自身精神活力,汉堡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也许提供了一个观察的视角。

责任编辑:戴志勇

当地时间2017年7月8日,德国汉堡,民众示威游行,抗议举行G20峰会。示威者焚烧障碍物,洗劫商店和向警察抛掷石块。(东方IC/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2月1日《南方周末》)

前几个月的G20峰会令汉堡经历了一个动荡的周末。城市回归平静,而街道上被暴力破坏后痕迹仍然随处可见。沿街被砸碎的玻璃橱窗,遭到洗劫的超市,焚毁的汽车,言语粗暴的涂鸦,长久无法平复的震惊,愤慨和惶然仍在汉堡市民间蔓延。政治层面的后果也在继续震荡发酵。

汉堡这座上世纪六十年代曾被前西德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称为“睡美人”的城市,有段时间几乎占据了世界各大媒体的头条。汉堡本应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珍藏多年的美貌和易北爱乐厅这顶崭新傲人的桂冠,而持续的城区暴乱却占据了所有新闻版面。

G20峰会是汉堡的城市形象和政治文化地位的转折点,一直富足无闻的汉堡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易北爱乐厅几乎使汉堡成为德国当代音乐和艺术朝圣之地,而激烈的示威和升级后的暴乱,无疑如一记当头棒喝。

一切从何而起,又将去往何处?

汉萨风范

汉堡自古以来就不是一座引人瞩目的城市,不是政治中心,也非文化名城,而是一座贸易口岸,商人和市民是城市的主人。作为欧洲北方经济和人口的重镇,今天德国第二大城市,长久以来富足而无名。

城市肇建伊始,作为神圣罗马帝国自由城市的汉堡远离集权,保持独立的地位,依靠精明务实得以持久繁荣。商人家族和市民是城市的主人,中世纪时汉堡的市民把城市贵族阶级管理者赶出了城市,由大商人家族进行自治。从1276年起骑士便不允许在城墙内居住,直到1860年贵族不允许在城内购置房产。

从至今仍保留“自由汉萨市”的称谓可以看出汉堡对古老汉萨贸易同盟自由城市市民精神的骄傲。“汉萨人”的称呼在今天的汉堡仍然流行,其品质包括“灵活多变,不墨守成规”,“商人般的大胆与勇气”,“内敛”以及“善于自嘲”……更早而言的含义还包括与权贵平起平坐的自信与高贵。

汉萨人轻蔑权贵和浮名,激赏脚踏实地履行商业契约付出劳动而获得报酬。13世纪汉堡就立法禁止汉堡人受勋,因为这与“上无主人下无仆役”的市民精神背道而驰。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多次谢绝德国政府的联邦十字勋章,被认为非常具有“汉萨风范”。直到今天,汉堡和不来梅是德国两个没有设立任何勋章的州。

危机和警示

但也因为汉堡一直远离权力和市民社会警惕精英的传统,汉堡在德国和世界上从未获得与其经济地位相称的地位和名气。

施密特在1960年代写给媒体读者来信中对汉堡发展前景危机和在德国政治层面的缺席发出了警示,措辞尖锐犀利又充满了情感:

“汉萨人日渐无闻,阿尔伯特·巴林,思罗曼,莱茨(均是对汉堡城市发展做出极大贡献的企业家),后继者在哪里?

汉堡以航运为荣,但过于倚仗贸易航运,鹿特丹和不来梅都在超越汉堡……

贸易自由气氛下信仰和思想的自由是城市的传统……汉堡有着不可思议的潜力,精明务实,宽容同时自律,视野开阔,勇气十足。汉堡人,你们意识到你们所拥有的力量吗?

……汉堡人对财富低调,维护公正和平等的社会秩序的信念深植于民心,但并不够,这些应该成为20世纪所有德国人的共识,以实现更大范围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Golradir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