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正在坍塌的“唐君毅故居”

举国上下倡言文化复兴,一位东方人文贤哲的故居梁木,却成了烧制腊肉的旧柴

责任编辑:戴志勇

图为唐君毅故居。(来源:宜宾新闻网/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3月8日《南方周末》)

举国上下倡言文化复兴,一位东方人文贤哲的故居梁木,却成了烧制腊肉的旧柴

最近,我发起了一项守护唐君毅先生故居的倡议。在中华民族文化花果飘零之际,唐先生护住人文之道统,夜以继日发愤著述,阐明旧邦文化之精义,会通中印西哲学,以读书人之两袖清风,振臂呼号,号召海内外华夏儿女共同发心,正视中华文化,保存文化之血脉,有“中国文化守护人”之称,但他在宜宾市宜宾县普安镇周坝村的故居,却已坍塌了很大一部分。

2018年2月9日,唐君毅先生逝世四十周年后七日,我与三位川内朋友一行三人,驱车前往唐君毅先生出生地。同行一位朋友三年前专程来拜谒过唐先生故居,他很有感触地说:三年前提及唐君毅三个字,当地很少人知晓。

顺乡民所指路径,我们找到一所破败荒芜的旧院子,现存完好的还有前堂、左右厢房和西侧堂房。由于年久失修,里面多片已经坍塌,仅存墙垣,屋梁倒地或被左邻右舍搬去当作柴火。眼前荒芜之景,与唐君毅先生学贯古今,淹通东西,人文殿堂宗师之名实,形成了一种戏剧性的张力,令人唏嘘不已。

院子里现住一户人家,是村中别姓。据史料记载,此地是唐氏先祖在清朝时看中,花重金购置田产而得。从此,唐家在此繁衍生息,耕读传家。到民国年间,周坝唐氏已富甲一方,成为柏溪远近闻名的名门望族。据现在的女主人介绍,几年前她的婆婆在世时,还常与人讲一些唐氏家族的往事,她婆婆是跟唐家的孩子从小在一起长大的玩伴。

朋友介绍,之前在院子门口,挂有一块“唐君毅故居”字样的木牌。女主人说,住宅是文保单位,房子经年失修,也不能翻修、重建,很麻烦。一次刮风被吹倒就没有再挂了。没了这块木牌,也免去了许多慕名前来寻访唐君毅故居的游人打扰他们平静的村居生活。

女主人让儿子打开了右侧厢房的门,里面是婆婆生前住的地方,婆婆走后就再也没有人住过了,里面还有老人家当年居家生活的陈设,不同的是如今堆满了杂物,落满了厚厚的尘埃,据说唐君毅先生就是在这间屋子里出生,开启了他人生之体验和毕生为守护中华人文精神的奋斗之旅。

走出庭院,在村边一棵大树下面,赫然发现两块醒目的石碑。其中一块是宜宾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公示标志,在一间狭小的土坯房前面立着,石碑前面是一块丢弃的尼龙篷布。宜宾市政府在2011年3月23日正式公布唐君毅故居为宜宾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宜宾县政府是2015年10月1日立保护石碑和保护范围标志。石碑的后面是故居的简介和保护范围,在法定的文物保护范围之内,映现眼帘的情境是多处屋梁倒塌,断垣残壁,荒烟蔓草。

这里的腊肉很是出名。一位村人说,他家熏制用的柴是唐君毅家塌掉的屋子上的屋梁,并亲手指着作坊大锅旁边一个棚子,一堆整整齐齐码放的梁木,已经被锯子锯断成一截一截。从外面的色泽完全可以清晰地辨别出来,它来自唐家的老屋是确凿无疑。举国上下倡言文化复兴,一位东方人文贤哲的故居梁木,却成了烧制腊肉的旧柴。

唐君毅先生曾在夜阑静思:“我常想只要现在我真能到死友的坟上,先父的坟上,祖宗的坟上,与神位前,进进香,重得见我家门前南来山色,重闻我家门前之东去江声,亦就可以满足了。”在《怀乡记》中,他写道,“宜宾的古迹,有吊黄楼、流杯池,是苏东坡与黄山谷同游之地。中国过去的古人,足迹无论到哪里,当地的人,都修建祠堂,加以纪念。”他也曾极力提倡:“建祠庙以纪念历史上有功之人物与成道之人物,使后来者徜徉其中,精神可得提高,志气可得兴发,不但可以延续民族文化,维系斯文于不坠,更重要的是人生可以有一个成长的空间,潜移默化。”斯人已矣,他估计也想不到,自己的故居如今已是这副模样。修缮守护唐君毅故居,不能再拖了。

(作者为文史学者)

网络编辑:小碧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