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是一枚小小的青团

吃一口清明团子,品一口故乡情怯。

责任编辑:吴悠

“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簇拥在枝头一夜开放的花,吸引各地游客纷沓而至。温暖的春光里,大街小巷的食店也悄然开始了青团的售卖。混着四月的颜色与青草香气的团子,静静地包裹在塑料薄膜中,光滑圆润,就像是《三体》里的水滴。

悄然盛开的花吸引了游客的目光和脚步(资料图/图)

作为在中国流行了两千多年的食物,青团以其独特的外观,清新的口味为大家所熟知、喜爱。时代更迭,青团的口味和式样不断改良,不变的是青团的文化归属感。

青草为汁,色如碧玉

关于青团的起源,众说纷纭,最早可追溯至周朝。《周礼》记载,“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新火未至,则禁止生火,人们必须提前准备一些冷食充饥,其中就有一种叫做“青精饭”的食物。据《琐碎录》:“蜀人遇寒食日,采杨桐叶,细冬青染饭,色青而有光。” 这寥寥数语,便是青团最初的模样。清初诗人袁枚也有过类似的描述,“捣青草为汁,和粉做粉团,色如碧玉。”

除此之外,民间还流传着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纪念春秋名臣介子推。传说晋文公重耳在流亡期间缺少粮食,一度频临绝境。他的随臣介子推忠心耿耿,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给重耳食用,以保他的平安。然而,晋文公掌权之后,对当年跟随他的人一一论功行赏,却唯独忘记了救他性命的介子推。有人作了一首《龙蛇歌》来指责晋文公的忘恩负义,晋文公幡然醒悟,前去拜访隐居绵山的介子推,意欲弥补过错,却吃了闭门羹。听信小人之言的晋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邵小乔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