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纳民”十年 一场流动儿童教育实验走向尾声

“2008年上海开始实行的纳民学校模式,既缩小了与公办学校的差距,也并未导致流动儿童盲目涌入上海分享优质教育资源。”

责任编辑:吴筱羽

放学了,上海青浦区民主小学的家长们开着电瓶车和三轮车来接孩子。学校在2018年6月底彻底关闭。上海一场长达十年的流动儿童教育实验走向尾声。(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6月28日《南方周末》)

“2008年上海开始实行的纳民学校模式,既缩小了与公办学校的差距,也并未导致流动儿童盲目涌入上海分享优质教育资源。”

到了2015年,刘明俊隐隐开始觉得学校未来会被关闭。他想起校长多年前的判断: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纳民学校的存在可能不会长久。

胡军的妻子担心出现新的循环:返家——教育跟不上——早早辍学——回上海打工——生娃——返家。

“不想回家的孩子就辍学,跟着父母打‘游击’?”一位七旬老人发言后,研讨会略显沉闷的气氛变得高扬起来,“而回家的孩子就从流动儿童变留守儿童!”

2018年6月10日,上海大学一间小会议室里坐满了人。没有闪光灯,没有背景音乐,屏幕上不时出现一些有关流动儿童的数据:截至2015年10月1日,全国流动人口总量已达2.47亿,作为流动人口子女的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两个群体,占其中约1亿。

“政府的难处,我们理解。但入学政策捉摸不定,仿佛在玩弄我们、家长和孩子。”

说话的是张正国,上海市青浦区一家纳民学校的校长。张正国二十多年前到上海办学,如今他的学校即将走到终点——2018年6月30日,青浦区仅有的15所纳民学校将全部关闭,符合入学条件的学生将分流到公办学校。

所谓纳民学校,指的是上海2008年启动的一项包容性教育政策实验——将外来工子弟小学“纳入民办教育管理体系”。这是纳民学校名称的由来。

研讨会场的二十公里外,青浦区民主民办小学(下称“民主学校”)门口人头攒动。一群接小孩放学的父母,已经没有了刚接到消息时的愤怒,剩下的就是互相诉苦。

一名安徽籍的男性家长在旁没有答话。他的孩子符合入学条件,9月将进入公办小学,但他仍有烦恼:“读完小学,孩子还是得回家。”

“习主席关注过的学校”

街上随处可见“绿色青浦,上善之城”的广告牌。这个外来务工人员聚集的市辖区,在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大关。

民主学校是青浦区徐泾镇的一间纳民学校,关闭前已存在了16年。

和常见的城市小学不同,民主学校没有漂亮的楼房,没有塑胶跑道,下课的学生在仅有的两个篮球场上玩耍。校内两间办公室里,桌上摆着每个老师的电脑。教室大多空着,闲置的多媒体显得扎眼。

“只剩200多名学生了。”刘明俊介绍。作为教师,他见证了民主学校从开办到即将关闭的整个发展过程。

距离学校关闭已不足20天,民主学校外,两侧的商铺早前已被水泥封上,路对面一排门面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