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避灾民安置点出现“贫民窟”

灾害初期,容易出现高失业率。如何快速恢复就业,增加收入,防止已经基本脱贫的居民因受灾而重新陷入贫困,是灾后重建的难点,也是重点。

责任编辑:戴志勇

灾害初期,容易出现高失业率。如何快速恢复就业,增加收入,防止已经基本脱贫的居民因受灾而重新陷入贫困,是灾后重建的难点,也是重点。

汶川“5·12”地震发生至今已一个半月,受灾地区逐渐进入灾后重建阶段。从媒体报道看,目前灾区的一大工作重点,就是受灾群众过渡安置房建设。而在灾后不久,中央政府即颁布了《关于建设四川地震重灾区受灾群众过渡安置房的通知》,并陆续颁布系列条令文件,从资金、运输、规划和建筑规范等方面保证过渡安置房的建设,其应变迅速,动作高效,让民众对政府主导的灾区重建有信心。

基础经济遇到最大挑战

保证受灾群众居有定所,恢复灾区最基本供应,仅是灾后重建的第一步。如何使受灾地区青壮年劳动力恢复就业,老年人老有所养,学龄儿童少有所学,进而全面恢复灾区的经济社会秩序,将是灾区在过渡安置房建设基本结束之后面临的迫切问题。对其中的困难,我们应有充分预见。概言之,上述几个中心环节,如不能得到妥善解决,灾区的大型居民安置点或将部分出现某种意义上的“贫民窟”。这种情形的产生,虽是小概率事件,但必须杜绝其出现。

从历史经验看,1931年安徽、苏北遭受洪灾,数十万难民涌入上海、南京等地,并于其中形成“贫民窟”棚户区,直到建国乃至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步得到解决。从国际经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