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 | 非符号化越南

"在印度和中国两股强大文明的裹挟下,加上海洋文明的开放心态,越南早已习惯让多种文明融合共生"

责任编辑:郑廷鑫

胡志明市中央邮局是该市著名景点之一,由法国建筑师设计(陈晞/图)

"在印度和中国两股强大文明的裹挟下,加上海洋文明的开放心态,越南早已习惯让多种文明融合共生"

河内新机场的入境大厅高敞气派,面对骤增的空间,越南人似乎还没想好怎么利用。几个柜台显得空空落落,刚下飞机的乘客在光亮的大厅里做布朗运动,询问入境卡填写事宜。移民官衣着酷似中国八五式军服,像军人更胜海关职员,不苟言笑,似乎能一眼看穿需要法办的“敌人”。对于上年纪的中国人来说,这环境、气氛再熟悉不过,而且可以十拿九稳地预见到,这座大厅也许10年内就会变得熙攘异常。当然,随着时间改变的还有移民官的目光。

迎接我的司机开着一辆日本产的SUV,目光自始至终没离开过手里的手机,车子跨越机场高速的两条车道高速行驶着,我略为紧张地扣紧了安全带。前后望去,目力所及,并行的十条车道一辆车也没有,没有超速摄像头,没有减速带,在失控边缘全速前进。

从1986年革新开放起,越南人已经习惯了这种速度。除了相关学者,近三十年中,了解这座拥有3260公里海岸线的狭长国家的中国人不多。提到越南,老一辈人第一反应是对越自卫反击战,几乎每个人都能说上一两个诸如越南用中国人援助的大米当沙袋的故事;文艺青年对越南的认识大多来自于美国的越战电影,《猎鹿人》、《现代启示录》、《野战排》,最经典的形象可能是库布里克在《全金属外壳》中塑造的瘦小越南少女狙击手。

直到有一天,满怀境外旅游热望的中国人把目光投向越南,那边签证容易,物价便宜,一般人也可以土豪一把,当地还存有遗留的朴素作风,坏也坏不到哪里去。口口相传。就这样,借助旅行和互联网,对越南的第一手叙事才慢慢多了起来。

安南文脉

并未在河内久留,杜拉斯笔下的西贡更让人魂牵梦绕,于是决定尽快南下。

惟一观看市容市貌的机会只有一个晚上,出门前,酒店服务生客气地递来一张注意事项,上面用英文写着:

如何过马路?

1、放松且自信;

2、观察双向车辆并与骑手目光相接;

3、慢慢走但目的地明确;

4、千万别后退。

这些告诫除了安抚游客,更像是在诉说每个越南人在经济开放后所要掌握的法门。街头涌动的摩托车也似社会浪潮的暗喻。

在这个犯罪率极低的城市,对每位外来者最大的威胁来自摩托车大军。这些都市骑士往往携带一家三口或四口,钩坐在一辆小型踏板摩托车的前后左右,见人不见车,以极大的动能和人多势众的自信呼啸在大街小巷。看得痴归看得痴,马路还是得过的,事实证明用眼神吓退骑士的技巧最为实用,当你的气场强到可以被感知,摩托车流自然会绕行而过。

 

胡志明市街头的摩托车大军,墨镜和围巾是标准装备(陈晞/图)

河内很像云南或广西的某个小城,故意营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