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羽生 1000万字的刀光剑影

对大多数人有利的行为就是侠义行为

梁羽生(视觉中国/图)

对大多数人有利的行为就是侠义行为

他,从1954到1984,30年,35部小说,160册,1000万字的刀光剑影。上接《儿女英雄传》以来的侠义小说和民国旧武侠小说,开创新派武侠文学;下开金庸、古龙的一片天地。他这样评价自己在武侠小说界的地位:开风气也,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

他生性平淡,不求功名,一生只在《大公报》及其副刊工作,编辑,撰述员。和曾经的同事金庸相比,普普通通,晚年没有诸多荣誉头衔,也甚少在内地曝光露面。他自小浸染国学,四书五经,爱好诗词。词比诗好,武侠小说中篇章回目多用诗词,堪称一绝。他爱下棋,围棋和象棋水平都不错,可以同时应付几人。除了小说、诗词,棋评也写得很妙。

他和金庸,共同扛起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大旗。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金梁并称,一时瑜亮”。1966年,受人之邀,梁羽生署名“佟硕之”,写了《金庸、梁羽生合论》,谈到两人的不同:梁羽生是名士气味甚浓(中国式)的,而金庸则是现代的“洋才子”。梁羽生受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诗词、小说、历史等等)的影响较深,而金庸接受西方文艺(包括电影)的影响较重。本是切中肯綮的比较,但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左右对立,令他承受了莫大的压力。30年后,又有文人曲解评论,认为此文有借金庸标榜自己之嫌,从而引发一段金梁公案。但任凭世人如何揣度,梁羽生和金庸,在不同场合都表示过,他们是好朋友。其实,孰优孰劣,只是庸人所想,缺了任何一人,武侠世界怎能有如此的绚烂?

自1987年移居澳洲,梁羽生过上了闲云野鹤的日子,读书下棋,钻研对联,偶尔回香港看看。2004年12月,他回来,小住一月,多方会友。20日,记者在香港基督教青年会酒店见到了这位80高龄赫赫有名的武侠小说大家。

戴着一副方框老花眼镜,趿着黑色皮拖鞋,虽已白发苍苍,但精神极佳。兴之所至,他说话滔滔不绝,扯到历史更是刹不住脚。乡音难改,听不懂时,他拿起笔,在纸上写下汉字,有时还夹杂一些英文单词。半边牙齿掉落,说话好像有些漏风,但声音洪亮,高兴时音量突然提高八度,笑声荡漾在房间的每个角落,害得在隔壁卧室的梁老太太特意走出来,不满意地指指:又声音这么大,但他毫不介意。在一旁作陪的香港天地图书副总孙立川先生,不断提醒他喝水,又不时暗示我时间不多,因为晚上已和金庸约好一起吃饭,现在不能让他太兴奋。但梁羽生不管,想说就说,担心可能有所忌讳的金梁话题,也照谈不误,原定一个小时的访问延长了一倍。

对文学,对历史,梁羽生怀着真兴趣,经典的,最新的,他都看,“90岁的我看,19岁的我也看”。讲起来,一连串的名字从他口中蹦出,中国的,钱钟书、陈寅恪、沈从文、王蒙、余杰,西方的,卡夫卡、萨特、达达派、野兽派、存在主义。去年诺贝尔奖文学奖获得者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也看过,“这么另类的文学能得奖,我年纪大了,关于性的,不去评论。”

这次回来,他刚刚荣获岭南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从一个红色布袋里,掏出一叠收拾整齐的报纸,翻到那一张《大公报》,指给我看,一起获奖的4个人,这是谁,这是谁。说到以前的历史老师简又文的那块隋代碑文,他立马起身到小书房里找给我看。说到数学,他说,我现在就可以给您开立方,精神头十足。

采访时,孙先生拿出一幅题字——“梁羽生文库”,是国学大师饶宗颐的笔墨,为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建梁羽生文库而题。梁羽生大声叫好,开玩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