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 城市“宽窄”活法

跨过龙泉山,成都将完成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的千年之变。

但变革并不意味着要将一切推倒重来。老城区更多依靠传统街巷空间,新区则会构建出开放街区和独立绿道。

城市绿化做了几十年,过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协调:拆迁问题怎么解决?投资从哪儿来?如今成都用“城市总动员”来解决协调问题,他们为此甚至开设了10期培训班,授课对象是成都全市6000名干部。

责任编辑:吴筱羽

2018年6月15日,成都市三环路北四段熊猫绿道,市民在散步。(李艳华/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11月8日《南方周末》)

跨过龙泉山,成都将完成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的千年之变。

但变革并不意味着要将一切推倒重来。老城区更多依靠传统街巷空间,新区则会构建出开放街区和独立绿道。

城市绿化做了几十年,过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协调:拆迁问题怎么解决?投资从哪儿来?如今成都用“城市总动员”来解决协调问题,他们为此甚至开设了10期培训班,授课对象是成都全市6000名干部。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项目国际咨询答疑会的会场被Sasaki、艾奕康、LDA等6家设计单位咨询师的提问包裹。

2018年8月23日下午,来自中国、美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新加坡的咨询师们坐在U型会议桌一侧,对面是参与龙泉山项目的成都市6个区(市、县)代表。

此前的两天半,他们到全域面积为1275平方公里的龙泉山做了规划设计前的现场踏勘。

按照要求,踏勘结束后,6家机构要在2个月时间内,完成各自的规划设计,具体项目由答疑会后的现场抽签决定。

他们参与设计的,是全球规划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

2017年4月,成都在城市空间发展上提出“东进”战略,龙泉山东侧,简阳市已在11个月前划归成都代管。跨过龙泉山,成都将完成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的千年之变。龙泉山也从城市的边缘一跃成为“绿心”。

在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定位中,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项目与天府绿道举足轻重。它们都是体量惊人的大工程,留给参与者的时间十分紧迫。

城市发展的千年之变与前所未有的公园城市建设并行。试图向南方周末界定这场变革时,成都市建委的干部习惯从“它不是”开始,比如:“它不是只在城市里多建公园。”“它不同于新加坡的花园城市。”

理想正在发酵。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景观设计师白熙最直接的感受是忙碌,她负责其中的锦城绿道项目。如今,围绕公园城市四个字,有指示、文件、规划、研究、雏形和范本。城市的“管理机器”轰隆隆地开动,努力回应公园城市提出的要求和疑问。

这场刚刚开始却已轰轰烈烈的城市发展跃进昭示这座城市执政者的雄心:为中国城市找一个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2018年8月21日,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项目国际咨询,入选设计团队开始现场踏勘。(视觉中国/图)

并不意味着推倒重来

2014年10月获批为国家级新区的天府新区,是成都公园城市的雏形。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府新区时做出指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公园城市概念由此提出,成立不满四年的天府新区,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数据显示,天府新区总体规划面积1578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占1/3,生态用地占2/3,“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兴隆湖、天府公园、鹿溪湿地……生态项目就有10个,绿地湿地1.5万亩、河湖水体1.3万亩,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超过400亿元。

据成都市规划局副局长曾九利介绍,当时做天府新区规划时,规划者就注意将城市建设与生态结合。“所以总书记看了以后,留下的印象是在公园中建设的新区。”曾九利说。

在4月26日召开的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提到天府新区:“我去四川调研时,看到天府新区生态环境很好,要取得这样的成效是需要总体谋划、久久为功的。”

公园城市概念提出三个月后,作为技术支撑的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挂牌成立,这是全国首个专门研究公园城市的研究机构。

据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四所所长王波介绍,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以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主体,联合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科研单位共同组建。研究院同时设立院士工作站和专家工作室,聘请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教授等多位学者为公园城市规划建设顾问专家。

挂牌当日,8个由成都市指定、国内外权威专家领衔的公园城市研究专题首次公布,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公园城市建设新模式研究”、“公园城市内涵研究”、“公园城市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公园城市对市民生活品质影响的研究”、“公园城市消费场景研究”、“公园形态研究”、“公园城市对城市品牌价值的研究”、“绿色生态价值研究”。

成都为“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这一目标投入精力巨大,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将一切推倒重来。

按照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成都将天府锦城公园、交子公园和鹿溪智谷作为展示成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大示范区。

在王波看来,公园城市要求在更好的环境中处理工作、生活等与人关系最为紧密的环节,需要对空间品质做整体优化提升。而不同社区,优化提升的方案各有不同。

“天府新区是公园城市理论的首提地,也代表成都未来新区的建设方向,所以天府新区在建设公园城市的工作上有很强的示范和代表意义。”王波告诉南方周末。

“老城区更多依靠林荫道等传统街巷空间解决上学放学、步行上班的空间,在天府新区就会构建出开放街区和独立优先的绿道。”王波举例。

盘活绕城防护绿地

成都市规划馆超过1300平方米的巨大城市全景沙盘上,绿道指示灯亮起,“一轴、两山、三环、七带”的布局清晰可见。这是成都的区域级绿道,撑起天府绿道这一全球规划最长绿道体系的框架。

天府绿道全域规划总长为16930公里,分为区域绿道、城区绿道、社区绿道三级。“一轴、两山、三环、七带”中,“一轴”指锦江生态绿道主轴,“两山”即龙泉山、龙门山,“三环”即三环路、绕城高速、第二绕城高速两侧生态绿道,“七带”即七条沿主要河道形成的主干绿道,覆盖全域20个区(市)县及高新区、天府新区直管区,连接各级城镇和主要产业功能区。

“居民的活动主要在社区绿道和城区绿道中,而绕环绿道这样的区域级绿道起骨架性作用,可以把绿道都串联在一起。”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彭耕告诉南方周末。

“绿道是公园城市建设中的网络化支撑,山水林田湖是生命体,绿道就是连接它们的通道。绿道对公园城市的重要之处在于它把生态区、乡村和城市串联起来。过去很多旅游资源是点到点的,串联后提升了人的可进入和可参与程度。”曾九利说。

以天府绿道体系“三环”中的锦城绿道为例,绿道位于中心城区绕城高速两侧各500米范围及周边7大楔形地块,跨经12个区,涉及生态用地133.11平方公里。“以前这133.11平方公里有生态功能,但只作为绕城的防护绿地,只有极少局部的、零散的空间允许人进入,如今大规模把这些绿地串联起来,变成绕城的环形公园,人们可进入可参与。”

白熙在现场做了简单计算,133平方公里的面积平均给成都1600万左右的人口,人均占有绿地面积为8平方米左右。“绿地的可参与程度提高以后,这8平方米是你可以直接占有和享用,而非仅仅用来观看。”白熙说。

锦城绿道项目一期工程于2017年9月2日开工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78公里,完成45处驿站的主体工程建设。

王波展示的意向图上,绿道布局和功能显得更为具体,区域级绿道如同动脉,而密布的社区级绿道就如同毛细血管,这些毛细血管并不完全与已有路网重叠。

成都未来的社区规划图景中,过去封闭的街区将被打开,绿地空间和绿道将和公共服务完全结合在一起,通过慢行方式,人的活动与机动车活动将被尽可能地分开,干路保证机动车的行驶优先,社区内部则是慢行优先。

全国首只文旅专项债

幼儿园在南,小学在北,在两者之间做一个开敞空间,两所学校的门都设在开敞空间里,独立铺装的绿道贯穿其中,接送学的空间与机动车分离。

呈现在这张意向图上的,是王波理想中的绿道。

“在我们的城市空间内,可以想象外围绿道像荷兰那样,中长距离出行也可以在绿道上骑自行车。而城市内部绿道,不只在公路边,而是在传统行人路外做一些可以开放行走的空间,这样就可以将一些社会活动融入到开敞空间中,也将人的活动与道路边的汽车尾气完全分离。”王波说。

在前述场景当中,开敞空间的功能是方便幼儿园和小学上下学的安全集散。社区绿道未来能让居民沿着两侧绿道迅速介入周边的小学和幼儿园,又能迅速返回其所在的住宅区和商业区,不需再从外部道路绕一大圈。

“社区绿道的铺装是连续的,城市道路和自行车道、绿道相交时,机动车是要让绿道的。”王波说,最终,社区绿道串联起开敞空间,成为外围绿地和景观深入城市内部的载体。

除了景观和出行功能,人们不禁对这一浩大工程提出投入产出比及实际价值的疑问。成都市规划局副局长曾九利认为,除了串联旅游资源,绿道还能把休闲、运动等城市功能连接起来,并放大效应。

譬如配套的四级驿站。按照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下称“成都市建委”)2017年12月发布的《成都市天府绿道建设导则》,驿站的形态既包括城市公共功能中心、特色小镇、特色园、林盘院落、服务站、休憩点等,提供游客集散、旅游度假、商业服务、文化展示与体验等功能。

按照规划,天府绿道在2020年呈“两环一轴”,由锦江绿道、锦城绿道和熊猫绿道组成,长约750公里,由成都市建委牵头负责建设。南方周末了解到,天府绿道工程庞大,各级绿道有不同的建设方参与。

其中,锦江绿道由中交疏浚和成都文旅合资成立建设投资公司,锦城绿道则主要由成都市国资委旗下兴城集团投资建设。据成都市建委景观处副调研员柳志新介绍,与锦江、锦城绿道不同,102公里的熊猫绿道由成都城投结合三环路扩能提升工程建设,大型驿站和商业设施较少。

240公里的锦江绿道沿江穿城而过,经过10个区县,辐射成都全域70%的人口,串联城市重要功能区,锦江绿道负责招商的工作人员透露,锦江绿道将设置269处驿站,提升9个特色镇,打造240处川西林盘中心城区,同时开发“夜游锦江”等旅游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8月20日,上交所发行了四川省成都市锦江绿道专项债券,债券评级为AAA级,核准规模20亿元,期限7年,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成都锦江绿道一期示范项目建设。这也是全国首只文旅专项债券。

“城市总动员”

南方周末获得的一份由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下称“成都市林园局”)起草的《成都市全域增绿攻坚行动方案(送审稿)》显示,到2020年,成都市建成区绿地率要达到40%,绿化覆盖率达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规定完成时间比原计划提前了两年。2018年4月24日,成都市林园局局长杨小广做了《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持续推进全域增绿工作情况的报告》,原计划任务完成的时间是2022年。

“农村的森林建设、城市的绿化建设、道路、水系,方方面面的绿化都属于全域增绿的范畴,全域增绿行动是全覆盖的。”成都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李智彪告诉南方周末,成都的全域增绿由成都市委市政府牵头,各个部门、区市县、社会单位及公众均参与其中。

“最难的还是城市,特别是这些年经济社会发展加速,人口聚集加速,城市规模扩张得很快,城市建设要先解决基础设施和居民居住生活工作的问题,在绿化上就有欠账。”李智彪说,其中最突出的欠账是需要大片地块建设公共绿地和公园绿地。整体来看,成都公园数量不足,分布也不均匀。

基于现实,他们提出按“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原则布局小游园和微绿地。方式之一是挖掘城市土地资源的潜力,发力旧城改造,拆除违章建筑、围墙,同时将这些区域小块的建设用地保留下来,不做房地产或商业开发,而是建成相应片区内的小游园。

乡村也被摆到更重要的位置,还特意提到了“重塑川西田园景观”,因国家非遗“道明竹编”而得名的成都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是目前已建成的代表。

事实上,绿化工作从1949年以后就持续在做,李智彪感觉到,如今的工作推进力度“不一样”,在于“以往是以部门为单位,现在是党委政府为主导的全社会参与、整体推进”。

在李智彪看来,过去城市绿化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协调:“拆迁问题怎么解决?投资从哪儿来?这涉及多部门的协调。如今有多部门协调平台和机制,就和过去单个部门推进有本质区别。”

“城市总动员”效果立竿见影。

成都市林园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7年,成都新增绿地面积81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63%,绿地率达36.8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66平方米,城市绿化水平整体提升。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底,成都在公园增绿方面,新改扩建小游园、微绿地及1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绿地119个。上半年,成都启动城区级和社区级绿道建设1256.55公里,启动“城市绿心”龙泉山森林绿道建设230.2公里,启动2万平方米以上公园建设8个。

“2万平方米以上公园建设难度相对要大得多,但这两年的推进速度还是很快,2017年我们在城区建了6个。”李智彪说。

“城市总动员”还体现在连续多个周末举办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专题培训班上。

一名受访的当地干部展示了培训班上的一张课件:“将成都整体建设成为一座‘大公园’,以绿道为脉络,以山川为景胜,以农田为景观,以城镇为景区,实现全域公园化,绘就锦绣天府新画卷。”

这10期以“正确引导成都的城市发展进程”为目的的培训班,授课对象是成都全市6000名干部。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