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对当今世界的启示

一战前国际关系带给我们的教训是:如果放任民族主义狂热,放弃对自身实力的现实主义估计,放任政治人物对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追求,并把战争视为光荣且可控制的快乐游戏,那么人类就会自我制造历史大灾难,其灾难性后果是所有的一切玉石俱焚,包括大力推动战争的政治精英在内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2014年第379期)

一战前国际关系带给我们的教训是:如果放任民族主义狂热,放弃对自身实力的现实主义估计,放任政治人物对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追求,并把战争视为光荣且可控制的快乐游戏,那么人类就会自我制造历史大灾难,其灾难性后果是所有的一切玉石俱焚,包括大力推动战争的政治精英在内

在比利时布鲁文区搬运炸弹,1917年。初临异邦的华工对外面的一切充满好奇,但却往往为之付出生命代价。比如在搬运炮弹、手榴弹时,因好奇而牵引炸弹引线,结果一拉出来就被炸得血肉横飞,许多人就此莫名其妙地命丧欧洲(资料图/图)

为什么要回忆一战?

当年在欧洲国家之间交往和外交军事事务处理的某些模式,有在今天重演的可能性。而在特定情况下,当年所犯的错误,今天也可能再现

一战之前的150多年,欧洲由于工业革命和文艺复兴,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学、军事等方面全面发展,在人类文明方面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高峰。欧洲稳持全球霸权之权杖,欧洲强国四处殖民,几乎瓜分了全世界。但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这个当时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沦为一片废墟,4年里造成三千多万人的死伤。战争毁灭了4个已经存在数百年之久的王朝,形成了欧洲一度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和社会动乱的局面(用马丁·沃尔夫的话来说,就是“一战开启了持续30之久的残暴和愚蠢),标志着一百多年来欧洲全面支配全世界时代的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其实没有什么历史必然性,而是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的人为灾难。在笔者看来,一战的发生,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思想所引发的军国主义竞争,民族主义为此推波助澜,而外交家们热衷权谋,以协助帝国追求霸权而不是追求和平为目标,反倒为各国之间的争端火上浇油。确如马丁·沃尔夫所说,战争来自精英们的无知和偏见,导致错误的思想和邪恶的价值观大行其道,人们竟然真心相信,“帝国是伟大和有利可图的,战争是光荣的和可控的”。

德国统一打破列强均势

德国则既追求霸权又要拥有绝对安全,反而使得其他欧洲国家普遍感到不安全,从而形成近乎自然的反德同盟

德意志民族居住于欧洲中部,处于兵法上所谓的“四战之地”,宛如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的郑国,四面为强国大国所环绕,列强争霸或者要借道而过,或者就在其土地上进行,所以几百年来一直是欧洲列强野心的牺牲品。

这一切都有待于一个人的出现才能有所改变,他就是俾斯麦。俾斯麦号称铁血宰相,他在治国理政上既雄才大略又精打细算,立志高远又能务实从事。他通过巧妙的外交和3次王朝战争(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自上而下地实现统一,于1871年建立了德意志帝国。

从地缘政治上讲,德国的统一本身就打破了欧洲几百年由英、法、俄、奥等列强主导的均势局面。统一的德国,人口有4000万,面积54万平方公里,是当之无愧的欧洲(俄国除外)第一大国。统一后的德国展开工业革命,经济迅猛发展,到19世纪末就超越英国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大国。欧洲各国开始对打破均势的它惴惴不安。

俾斯麦作为一个政治家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虽有铁血之冷酷名声,但在外交政策方面理性而务实,无意继续扩张。俾斯麦主政时期,帝国风行稳健的“大陆政策”,旨在巩固德国在欧洲取得的已有成就,不热衷谋求海外殖民地,并通过外交手段,求友避敌,维持欧洲均势,为欧洲谋得了20年的和平时光。

俾斯麦为维护德国安全所设计的外交结盟体系十分复杂,其基本思想是联合奥地利,拉拢俄国,疏远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