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道德困境:从个体权利到共同体存续

政治哲学家桑德尔讲的正义课曾风靡一时。正是从他的课中,许多人第一次听说了“电车难题”等种种道德困境,然后自己思考几分钟,与友人激辩半小时,带来一些智力愉悦感。

责任编辑:辛省志 陈恺辰

电车困境(曹一/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11月29日《南方周末》)

政治哲学家桑德尔讲的正义课曾风靡一时。正是从他的课中,许多人第一次听说了“电车难题”等种种道德困境,然后自己思考几分钟,与友人激辩半小时,带来一些智力愉悦感。

这些道德困境的实质,是一些思想实验,观察极限状况对人性与道德的考验,关注极端情形下人的道德选择,从而思考哪些道德原则依据什么理由在起作用。正是基于这一特质,只要在和平与繁荣的环境之下,绝大多数人很可能一辈子都碰不上一回道德困境。

不过,反过来也不能说求索这些道德困境的答案是没有意义或没有用的。事实上,设置在极限条件之下的思想实验往往会带来新的视角、产生新的洞见。爱因斯坦16岁时曾做了一个思想实验,幻想自己以光速在宇宙中追寻一道光,然后推理自己能看到什么。对这一问题的不断追索,启发他最终提出了狭义相对论。那么,对于道德困境,我们能有什么新视角?

自然权利解

桑德尔在课堂列举了一个道德困境。情况A:有两拨人面临生命危险等待救治,一拨是五个人,另一拨是一个人,但时间与资源等所限,医生只能救一边,你觉得医生应该救哪一拨人?对此,几乎听课的所有学生都会选择救五个人。情况B:稍微改变条件,有五个人等着救命,医生必须杀掉一人取其器官或血液才能救他们,否则他们就会死掉,你觉得医生应该救哪一拨人?对此,几乎所有听课的学生都会选择不杀人。

桑德尔认为,某些道德困境源于相互冲突的道德原则。在情况A中起作用的原则认为,我们应当尽可能多地挽救生命;而在情况B中主导的原则认为,即使有一个很好的理由,杀害一个无辜的人也是不对的。当我们面对一种情形时,譬如我们要挽救一些人的生命就必须杀害一个无辜的人,我们便遇到了一种道德困境。

但是,如果我们从个人权利的视角来看,这种道德困境是有解析解的。我们定义一组个人的自然权利:自我所有权,每个人是自己生命的所有者;无主物先占先得;有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