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问题儿童”能撑起公开课?“昙花”不该只一现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期待您的来稿。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com

责任编辑:温翠玲

 

(新华社记者邵瑞/图)

一节研讨课后,班主任追在我身后问:“汪老师,刚刚你在上课时,我跟数学老师都很奇怪,怎么你今天找的都是那些问题儿童?可偏偏这些孩子还说得那么好,那么精彩呢!看来问题真可能出在我们老师身上?”

这节课,我是为一所县城学校五年级孩子上的,课前和班主任聊天,了解孩子们的情况,说学校旁边有一家航母级服装加工厂,学生的父母都在这儿上班。这节课利用绘本《1个苹果也是100个苹果》讨论相对哲学一点的问题,类似“同一件事,每个人的看法都不相同;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角度看待周围的世界,因此所得都是有限的”等。这些问题对成年人都是挑战,这儿的孩子可以吗?我也不是很确定,但隐隐又是确信的。结果呢?孩子们不仅能立体理解多元的主题,而我们所期待的发散思维、辩证思考这样的远方,孩子们用40分钟就抵达了。孩子们的表现,甚至让听课老师怀疑课前是否有预演,可我们上课前10分钟才第一次见面。

班主任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