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从任何人手里剥夺希望” 专访匈牙利作家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

“我只是找到一种神秘的方式告诉读者:如何在这个世界上为自己遭到判决、孤独、被抛弃的生活找到位置。”

责任编辑:宋宇 邢人俨

《都灵之马》讲述了一对相依为命的父女的苦难生活。父亲患有残疾,几乎丧失劳动能力,父女二人在极度贫寒之中勉强生存。在这部仅有两个角色、三匹马却由三十个长镜头组成的黑白电影中,导演塔尔·贝拉试图探讨与人类生存有关的哲学问题。片中多次出现父女坐在餐桌前吃土豆的场景,两人对待土豆态度的变化也预示着其命运的走向。《都灵之马》由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与塔尔·贝拉共同担任编剧,获第61届柏林电影节评审团大奖。(资料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12月13日《南方周末》)

“我只是找到一种神秘的方式告诉读者:如何在这个世界上为自己遭到判决、孤独、被抛弃的生活找到位置。”

匈牙利作家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站在圣安德烈市中心的小广场。中世纪小城离首都布达佩斯车程50分钟,小广场距多瑙河几步之遥,我们约定在那里见面。

一行人往拉斯洛预订的咖啡馆走去,这里画廊无数,酒吧连片。我们在咖啡馆角落坐下,拉斯洛点了一杯咖啡,向南方周末记者推荐匈牙利本地的杏子酒。采访还未正式开始,他就说起来,从他最著名的小说《撒旦探戈》开始。拉斯洛用六年时间撰写这部小说,1978年完成,1985年出版时他只有31岁。

2015年《撒旦探戈》获得布克国际奖,使拉斯洛在中国成为热门人物,中译本得以跟中国读者见面,这已是在它初版问世30年后。匈牙利电影大师塔尔·贝拉导演了他原创或编剧的,包括《撒旦探戈》《伦敦来客》《鲸鱼马戏团》在内的多部电影,拉斯洛大名早已享誉世界。

塔尔·贝拉在2011年与拉斯洛合作电影《都灵之马》后,再未导演长片。那段时间宣布退休后,他开始专心教授电影。

拉斯洛认为,自己的文学与改编而成的电影并无关系。但美国评论家苏珊·桑塔格就是因为电影《撒旦探戈》,而关注到拉斯洛的文学作品。

拉斯洛出身于匈牙利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律师。他本人在大学法学院读过三周,“知道了法律是怎么回事”。之后他开始漫游,先在国内,拿到护照后开始了在欧洲和全世界的漂泊。

这位多次访问中国,喜欢李白和使用筷子的作家,写作与谈话仍旧习惯用母语匈牙利语。他对自己的作品不满,于是写了一本又一本,但它们“都是《撒旦探戈》的2.0、3.0、4.0版”。我们见面第二天,他就起身去柏林,后来通过邮件补充回答了几个问题,用的是夹杂个别德语单词的英语。

拉斯洛如今时常住在纽约、上海等大城市,但他在乡下有一座木屋,因为过一段时间,他“就需要一个没有人的世界”。

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生于中产阶级家庭,短暂的大学生涯之后,他开始在匈牙利国内漂泊,生活在农民和矿工中间。拉斯洛的首部小说《撒旦探戈》出版后即引起轰动,逐渐获得国际声誉。小说改编成电影后,引起了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的注意,桑塔格去世前,两人曾在纽约会面。(资料图/图)

所有作品都是《撒旦探戈》的2.0、3.0、4.0版

南方周末:处女作一下子就达到高峰,你此前的文学准备是怎样的?

拉斯洛:从荷马、欧里庇得斯、塔西佗、贺拉斯,经过但丁、莎士比亚到梅尔维尔、普鲁斯特、卡夫卡、乔伊斯、贝克特和福克纳等的世界文学。我建立了一个从青年时期至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