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传递】杨凌:绝望的希望

对于博士生H来说,杨凌是她急于离开的一个地方,但对于生活的惯性来说,离别前的留恋又成了必须寻找的生活注解。急于离别的伤感,绝望中的希望,杨凌大概可以这样被概括。

这一天,6月29日,李正邦坐在他位于杨凌西农路的食杂店里看着眼前驶过的一辆辆出租车,这些出租车一整天都没有停过,载着离校的学生从学校的大门口到火车站,一些人将在两个月后回来,另外一些人,则永远不会再回来了。

这所学校的名字叫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杨凌,西农依靠着这个小镇,这个小镇的大部分人也依 靠着西农。1997年,杨凌被确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此后,西农成为西北高校中的明星,和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一起,成为国家985高校, 这是一个中国冲击世界级大学的名单,大概40所学校名列其中。西农得到了许多钱,建了许多楼,招来了许多学生,3万多人的规模,填满了这个小镇。

小镇只有简单的几片区域,示范区和会展区的路宽阔地让西安人羡慕,人烟稀少,在会展中心门前半个小时无法看到一辆的士。小镇的人气更多地集中在西农所在的区域,一旦学生放假,这里就成了一座空寂的城。

李正邦早已经习惯了学生离校的场面,他嘟哝着,过几天店得关门了,离开了学生,很多人的生意都难以为继。从杨凌1997年一飞冲天后,李正邦的地成了示范区的地,这里的农民不用在土地上耕种,他们都成了生意人,对于他们来说,杨凌的变化大得吓人。

天已晚,李正邦的店里来了一个学生,买了一包烟,分给周围送行的同学抽,买烟的学生沉默不语,拍着旁边用自行车帮他驮行李兄弟的肩膀,一些离别前的伤感。这是一个奇怪的场景,至少对于博士生H来说,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老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