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不做改革中的牺牲者

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代企业家,年过七旬的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目前深耕投资,是为数不多仍在商界驰骋的一位。2018年5月,因为一场5G编码的投票风波,联想被拿来和华为作比较,再次引发关于“贸工技”和“技工贸”路线之争的大讨论。

责任编辑:冯叶

柳传志(谢子龙/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2月14日南方周末创刊35周年特刊·南周面孔系列)

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代企业家,年过七旬的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目前深耕投资,是为数不多仍在商界驰骋的一位。2018年5月,因为一场5G编码的投票风波,联想被拿来和华为作比较,再次引发关于“贸工技”和“技工贸”路线之争的大讨论。

柳传志于1966年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后任职于国防科工委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没过两年便被下放农场劳动,70年代重回中科院,直到1984年创立联想,柳传志已年逾四十。方才过去的2018年12月,柳传志荣获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改革先锋”称号。

联想的崛起,无疑是中国计算机和科技企业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掌舵者,柳传志对改革开放的深刻理解和推崇传播,也始终影响此后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企业家。

近日,柳传志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回顾了联想创立至今,那些关键的抉择是如何做出的。

2009年2月12日(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创业初期的教训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提出“一院两制”,一部分科研人员做基础研究;另外一部分出来办企业,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不惑之年的柳传志选择下海,于1984年用中科院给的20万元启动资金创立联想。初期联想专注于计算机领域,主营代理分销业务,并研发出了自己的微机品牌,在国内微机市场成功占有一席之地。

南方周末创办联想的时候,你已是不惑之年,怎么会想到去创业?

柳传志:我的四十多岁就相当于现在年轻人的二十多岁,因为年轻的时候没机会做事。以前单位开会成天就是政治学习、阶级斗争,后来做实验,科研成果也变不成批量产品,心里总觉得憋得慌。恰逢国家改革开放,当时并没有要“让联想成为世界第一”这类特别高尚的理由,只是想发掘自己的人生价值。

南方周末联想当初面临的是怎样一种营商环境?

柳传志:80年代初,国家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策法规都是按计划体制去制定的。但是我们想走市场经济的道路,难免就会发生碰撞和摩擦,这是联想当时遇到的最大的难处。

举两个例子,我们以前生产过一个产品叫联想式汉卡。汉卡一开始被北京海淀区物价局罚款100万元,这在当时是一个巨额数字。当时物价局的定价规则,是按硬件成本(比如板子、元器件等)加上人工费用、水电这些,价格再提升20%,这是我们能获得的最大利润,超过这个数额就要罚款。

但是这其中并没有把人的智慧与投入计算在内。虽然我们认为物价局做得不对,但为了让自己能够安全地活下来、在改革中继续前进,我没有听从一些年轻同事的意见召开记者发布会,而是选择妥协、反复沟通,最终被罚了40万。事后没过几年,物价局这个单位也消失了,说明制度改革了,但有些企业成了改革中的牺牲者。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我们在深圳设立的一个小作坊。因为受到深圳海关的不公正待遇,我们告到了海关总署,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梁淑怡 校对:胡晓菲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