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在不断变化,发音为什么要有标准? —— “不折腾”的审音 无休止的争议

“从语言研究的角度说,记录描写好语言事实最重要。大众读音存在差异,无所谓对与错。人们私下怎么说话,发什么音,你是管不着的。”

责任编辑:宋宇 邢人俨

最近,微信文章《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引起了广泛讨论和转载。实际上,它的内容大多数是误传,国家语委最新的审音结果还没有正式公布。(资料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2月28日《南方周末》) 

“我的好几个老师都打电话问,什么时候把‘说(shuō)服’改成‘说(shuì)服’了?我说我们没改过。”最近,67岁的王洪君教授接到的询问电话特别多。她在北京大学研究语言学,又是国家语委(注:全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审音委员会主任。

激起公众疑问的是微信文章《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它引发了广泛关注,转载者包括多家媒体。文章最早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普通话水平测试”,注册主体是广州一家教育机构,页面目前显示为“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

实际上,类似文章早已在网络空间流传,而文中列举的大部分读音并非最近才修改,比如“呆(ái改为dāi)板”、“确凿(zuò改为záo)”早在1985年就已更改。另一些词如“箪食(sì)壶浆”则从未变更,纯属讹传。

其余部分字音来自《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下称修订稿),它的修订对象《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下称1985年版审音表)发布于1985年底。教育部于2016年6月初公布修订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6月25日。

这次讨论较多的“说服”一词就来自修订稿。从民国时期的《国语辞典》开始,重要工具书就一直将其注音为shuō,与“游说”“说客”中的shuì并不相通。此前几次审音都不认为“说服”存在异读,1985年版审音表的“说”字处,仅申明“游说(shuì)”的读法。

“我是亲身经历,港台剧出来以后才变成‘shuì fú’的。”王洪君说,考虑到这个读音近几十年来面对港台发音影响,因此添进修订稿,并明确读音是原本的“说(shuō) 服”“游说(shuì)”。

审音委员会的多位专家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修订稿在征求意见后又修改多次。国家语委在多地组织座谈会,并在门户网站征集意见,据称有5万名网民参加了线上读音调查。教育部重视修订工作,“希望尽早能让这个标准出来,但是审音课题组一直说,审慎一点,更审慎一点。”审音委员、南开大学教授石锋说。

2018年底,负责审音的课题组已经提交最终定稿,具体发布时间尚未公布。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2019年初发布全年工作要点,其中一条即“发布《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中华通韵》等重要普通话语音标准”。

“现在处于青黄不接、新旧交替的转折时期,所以可能有点乱。新的没有正式公布,旧的还在起作用。”石锋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王力(1900-1986)语言学家,曾担任北京大学汉语教研室主任,1982年任审音委员会主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