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碧薇:不合时宜的少年

今天的电影行业,新词汇层出不穷,谁要是不知道,就好像落伍了似的。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具有让一切新事物速朽的本领,上一秒的奢侈品,下一秒就是垃圾。
除了极少数死忠粉外,杨德昌正在被大众遗忘。电影这个造梦工厂,从来不缺流量和话题。

责任编辑:朱又可

杨德昌(视觉中国/图)

今天的电影行业,新词汇层出不穷,谁要是不知道,就好像落伍了似的。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具有让一切新事物速朽的本领,上一秒的奢侈品,下一秒就是垃圾。所以,我并不指望有太多人仍会谈论已辞世十二载的杨德昌,事实也是这样的:当我在好几个搜索引擎里输入了杨德昌的名字后,发现关于他的报道越来越少,有的还停留在去年。看来,除了极少数死忠粉外,杨德昌正在被大众遗忘。电影这个造梦工厂,从来不缺流量和话题。如今,一部毫无诚意的商业大片的热度,都会远远超过杨德昌们的心血之作。或许是我的表述有问题,杨德昌并非“正在被大众遗忘”——他自始至终就没有真正地属于大众,大众需要的大都是娱乐和放松,而他,是一根绷得太紧的弦,而且绷得太严肃了点,永远都“不合时宜”。

我是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以下简称《牯岭街》)开始进入杨德昌的电影世界的。在长达四小时的时间里,杨德昌并不打算讨好观众,他秉持着一种迟缓滞重的叙事手法,让人既烦闷,又无奈。正因如此,观众才想问这是为什么,才会参与到电影中,一起寻找答案。杨德昌讲述的是一个残酷的青春故事:沉默寡言的少年小四成了杀人犯,美丽哀愁的少女小明惨死于小四刀下,富有正义感的混混头子Honey也死于歹人的暗算&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梁淑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