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复盘“中华史”书写:“不敢说是写的最好的,可敢说是最贴心的”

“我更在意的是历史的走向和变化,就是历史拐点。为什么这个地方拐了,怎么变过来的,我跟踪的是这类问题。”

发自:上海

责任编辑:邢人俨

2013年8月,《易中天中华史》第四卷《青春志》首发式在上海举行,易中天发表相关演讲。 (ICphoto/图)

“我更在意的是历史的走向和变化,就是历史拐点。为什么这个地方拐了,怎么变过来的,我跟踪的是这类问题。”

 (本文首发于2019年4月4日《南方周末》)

2019年春天,72岁的易中天大部分时间依然隐居在江南某小镇,继续创作《易中天中华史》第22卷《严嵩与张居正》。状态好的时候,他一天可以写上11个小时。

2018年12月,第21卷《朱明王朝》出版,32卷本的《易中天中华史》完成过半。据该套书的策划及出品方上海果麦文化透露,从2014年出版迄今,总销量逾700万册,平均每卷近35万册。

如果以之前平均每年超过三卷本的写作速度,顺利的话,这部从女娲补天写到改革开放的“个人通史”,大概三年之后有望完成。

不过,易中天接连摇头,“不可说,非常不可说;不可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除了明代,接下来都是硬骨头,他预感棘手的问题越来越多,对某些重要历史事件和节点的书写方式也将越来越难。

“越是晚近,读者的代入感越强,比如目前明粉很多,明代的一些关键人物和细节,如果有不同观点,这些读者有可能认为被冒犯。”《易中天中华史》学术顾问、北京印刷学院教授陈勤表示,相对而言,明清之前的历史,读者一般定位在旁观者,“像在看戏”。

2016年8月,前十六卷出版之后,易中天对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并对原来的插图和排版做了调整甚至更新,主要涉及前三卷《祖先》《国家》《奠基者》,其中《国家》一卷,不少章节干脆推倒重来,他称之为“政变式改稿”。

“如果有硬伤的话,我会公开道歉。”2006年2月,《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出版后,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李蓬勃在《中华读书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误解误译举例》),挑出此书中的十个硬伤,易中天都承认,还发博客,“道歉了好几次” 。

“首先,他不是来挑衅搞事的,其二,他非常尊重学术,而且说得很客观。”2011年《易中天文集》首发式在北京举办,易中天专门把李蓬勃请到了现场,他们还成了朋友。

陈勤听到过不少外界对这套“历史文化”畅销书的评价。“不屑一顾的有,因为你动了人家的奶酪,比如学院派历史学专业的一些人;同时,一批专业的历史学者也表示支持、欣赏,比如中国社科院马勇、复旦大学樊树志先生等等。”陈勤说,指责易中天“狂妄”的也有,不过很多都是情绪宣泄,“至于那些网络喷子,不理也罢”。

“我一直感谢批评者,也许你成功之前没有,但是之后一定要有批评者,一定要有人监督你;听不到不同意见和不同声音,是非常危险的。”易中天认为,从2006年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品三国》开始,自己至今还没有倒下的主要原因,是“一直有反对派、有批评者,我身边有;我的亲人、我的朋友,都是直言相告的”。

《易中天中华史》宣称:“严格依据史料史实,敏锐捕捉文物线索,探索隐瞒的真相,还原历史的真相。”但易中天并非专治历史,如何保持专业性与可读性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周凡妮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