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退一步,想一些更长存的东西” 学者周濂眼中活的哲学

最重要的还是回到一个人如何生活的问题

发自:北京

责任编辑:宋宇

最重要的还是回到一个人如何生活的问题

学者周濂 (IC photo/图)

停更微博六年半,学者周濂只破例两次,一次为流浪小狗寻找领养者,另一次是2017年底推广自己在网络音频平台的西方哲学课。

周濂在微博上曾颇有影响,微博停更主要和自己的人生选择有关。他表示,微博要牵扯大量个人精力打理、经营,碎片化信息造成许多干扰。

“今天有一个词叫‘人设’,你有意无意经营你的人设,我不太喜欢这种表演性的东西,所以就放下了。”周濂告诉南方周末, “我不是擅长每一个热点话题及时点评,然后和别人短兵相接、斗志昂扬的性格。”他解释,“作为一个学哲学的人,愿意往后退一步,想一些更长存的东西。”

但周濂的知识立场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让我来180度大转变,我目前没有看到这种可能性,除非我彻底撕裂,但是会做很多微调。我特别喜欢托尼·朱特那句话:当事实改变之后。除非历史中一些根本性的事实改变,彻底颠覆了我们的历史理解,否则我觉得不太可能。”周濂说。

周濂在国防工厂长大,大家都说普通话,职工们、孩子们互相非常熟悉。记忆中,彼时的国防工厂仿佛亚里士多德描述的城邦。因此,他对社群主义有天然的亲近,也偏爱友情,母亲的教育则令他对儒家具有亲和感。

小学毕业后,因父母调动工作,周濂去了县城的中学。同学们讲方言,他和他们又没有自小培养的深厚情感和纽带,从而产生强烈的异乡感。母亲的善良品性,潜移默化地令他更同情弱者。

近期,那100堂西方哲学课由理想国出版,书名《打开:周濂的100堂西方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解树 校对:胡晓菲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