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我们不可能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这是一个大咖云集的盛会,展示了大冯(冯骥才)无与伦比的高人气、好人缘儿。

责任编辑:黄茜

“一个作家,过去时候最高的评价,无非是著作等身。王蒙先生做到著作等身就不易了!大冯更难,因为大冯高,但是他们都已经著作等了好几个身了。因为大冯不仅著作多,还翻译到了世界各国。”5月9日,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举行的 “冰河·凌汛·激流·漩涡——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主持人白岩松幽默地表示。

这是一个大咖云集的盛会,展示了大冯(冯骥才)无与伦比的高人气、好人缘儿。出席研讨会的,有王蒙、张抗抗、陈建功、刘恒等文坛挚友,有韩美林、刘诗昆、王立平、吴为山等艺术知音,有余未人、郑一民、曹保明、向云驹等民间文化同行者,有南帆、李辉、周立民、谢有顺等文学评论家,还有来自英、俄、法、德、意、韩等多国的国际友人。

大咖云集的研讨会开幕式

一颗爱心多种角色

冯骥才堪称共和国的同龄人,他童年时亲耳听过解放天津的炮声;他的文学则与改革开放同步,最早的作品都出版于1979年前后。然而这位新时期文学的“弄潮儿”,在社会急速转型、传统文化受到巨大冲击的时刻,放下小说的创作,义无反顾投身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中,选择了一条最边缘的、孤独的、没有功利的路,即便他人都不理解,也非要把“文化的十字架”主动扛在自己肩上。他以一人之力同时拉着文学、绘画、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这“四驾马车”,展现出一名行动的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研讨会开幕式气氛温馨热烈,大冯人生里的好友们纷纷踊跃发言致辞。著名作家王蒙说,大冯他是“一颗爱心多种角色”。 “他是一个高大上的人。他是一个高大上的作家。他写义和团的书,写天津的市井文化的书,写一些带有艺术符号、艺术形象的书,写人们的感受的书,都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他是艺术家。他是画家。他画的画我除了说好以外,我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他还是艺术的收藏家、社会活动家。 ”

王蒙在开幕式上讲话

最重要的是,大冯是王蒙的老朋友,王蒙说:“我很多方面得到过他的支持和推动。在我们的某些困惑的时候,也享受了相濡以默的温暖!而在比较好的时候,我们绝对是相不忘于江湖。”王蒙还直率地告诉大家,当天的研讨会开得如此别致、如此热闹,自己作为同行不能说没有一点点妒忌。“但我的妒忌非常少,我的快乐是99.999999%。”

著名美术家韩美林也是大冯艺术上多年的知交。韩美林在开幕式上讲,大冯和自己一个个儿高,一个个儿矮,在一起特别好认。“我跟他学了不少东西。首先是做人,灵魂不能下跪,也绝不言苦。其次就是跟着时代走。大冯一直在研究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我们都是受益人。”

韩美林和大冯,一对160岁的朋友

而大冯也在开幕式现场表达了对老友的欣赏之情,因为身高的原因,大冯说自己站在韩美林身旁不能不俯视他,但心里是仰视他的。“我喜欢这样的一个艺术家,不管你遇见了多少苦难,你把苦难都搁在你的身后,你还是要把心中的金银绯紫贡献给这个世界。”

若没有责任感,不会做文化遗产保护

在研讨会开幕式上,大冯本人也做了一番令人感动的讲话。 他说:“我特别信仰文学有一个功能,就是对时代的记录的功能。很多作家,雨果也好、托尔斯泰也好,他们都用他们的小说人物或者故事记录过他们的历史。我们经历过这样波澜壮阔的一个时代,几亿人在这个时代的激流里翻滚着。我们不能拒绝把这个时代记录下来的使命。”

大冯在开幕式上讲话

他将自己称为一个纵向跨时代,横向跨专业的人。最先是画家,后来搞文学,接着做民族文化遗产抢救,包括城市文化抢救、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保护。在他70多年的人生历程里,又经历了三个不同的时期,他将自己看成是和时代共命运、和共和国共命运的一代人。

“我这一代人天生地、注定地关切时代、关切民族、关切土地、关切社会。我们就是有太多的责任感,这没有办法。如果没有责任感的话,我们不会做文化遗产保护。我们无法逃避,我们也不能逃避,我们也没想到逃避。我们不可能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决定。”大冯说。

尽管有20多年的时间,大冯基本上放弃了写作,投入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当中,但他依然觉得这项工作舍我其谁、意义无限。张大千到荒无人烟的大漠里临摹敦煌壁画,刘半农带着干面包和水在巴黎图书馆抄敦煌文献,对大冯来说这些身体力行的前辈知识分子都是他的榜样。

“ 当我们在大地行走的时候,我们感受到那些大俗文化的魅力,民间文化的魅力,这些文化也是无穷尽的美的、灿烂的。”大冯说。“ 我们最重要的责任还是要唤起一代公众对文化的自觉。”

“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精装套书出版

据悉,“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精装套书亦于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这套丛书是近年来冯骥才先生通过个人口述史的方式,记录其所亲历的1966——2013文学、艺术、文化遗产保护历史,包括《冰河:无路可逃》《凌汛:朝内大街166号》《激流中:我与新时期文学》《漩涡里:我的文化遗产保护史》四部。每一部作品均对当代文学文化变化非常关键的历史节点进行了记录。冯骥才先生个人的经历与记述,也反映出中国文学、文化半个世纪以来波澜壮阔的发展与变化。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介绍,冯骥才先生和人文社有着非常深的渊源。“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义和拳》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中篇小说《铺花的歧路》,也是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创作的。 1977年,冯先生来到人民文学出版社进行借调式写作,和人文社的许多老前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臧永清还透露,2013年夏天,人文社责任编辑脚印来到天津拜访的时候,冯先生跟她聊起来在人文社的一些交往的故事,脚印马上向冯先生约稿,希望冯先生能够把这些年的经历记录下来,交给人文社出版。“那么冯先生就打开了记忆的闸门,用了五年的时间,写下了自己50多年的文化经历。最终完成了‘冯骥才记述文化50年’这个系列。这个系列出版后社会反响热烈,好评如潮。”臧永清说。

虽属个人回忆,大冯在谈起这套著述却强调,它不是一套自传。“特别是这四个书名,冰河凌汛激流漩涡,这四本书实际是我人生的四个断层。我因为岁数大了,经常会静下来想一想,这些东西在我心里,我是这个时代的亲历者,我想从我一个知识分子的个案来记录下历史,思考我们的生活,认识我们的时代。”

(来源:南方都市报)

网络编辑:柔翡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