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厢:正在消失的上海城市“原点”

“如何与过去的多样形态衔接,可能是老城厢保护里最值得探索的东西。”

“保留改造”的试验体现了上海的前卫性,但也出现公平性争议。

“这20年我们的社区发展和城市发展脱节,公共利益都是从城市总体而言的,和社区自身需求没什么关系。”

发自:上海

责任编辑:吴筱羽 实习生 全思凝

上海浦西老城厢,区内保留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风貌,散落着风格、年代多样的中式院落和石库门建筑。 (施佳宇/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5月16日《南方周末》)

“如何与过去的多样形态衔接,可能是老城厢保护里最值得探索的东西。”

“保留改造”的试验体现了上海的前卫性,但也出现公平性争议。

“这20年我们的社区发展和城市发展脱节,公共利益都是从城市总体而言的,和社区自身需求没什么关系。”

一边是脆弱的文化遗产,另一边是亟待改善的居住环境,老城旧改中常见的两难局面,再次出现在上海。

从高楼向东俯瞰,近前是大片低矮老房,一个个老虎窗倨傲地昂着头,周围高层住宅环伺,远处是著名的陆家嘴天际线。

这片名为金家坊的历史城区位于上海浦西老西门地区,占地15公顷,区内保留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风貌,巷弄幽深,散落着风格、年代多样的中式院落和石库门建筑。

尽管在上海老城区,但人们对它的过去知之甚少,同济大学建筑史学者李颖春把它称作“没有历史的历史街区”。

当然不是没有历史。

老西门即上海老县城西门,原名仪凤门。上海于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设县,明朝为应对嘉靖倭乱修筑了城墙,墙内为“城”,城外经济区域叫“厢”,这里被称作上海的“老城厢”。

2018年初,李颖春与建筑师郭宇辰开始带着学生对金家坊开展文献研究,并进行拍摄、测绘、建模,希望将它数字化保存,这项工作持续至今。

2017年9月,金家坊所在的亚龙地块西块征收通过了第二轮意见征询,居民开始搬走。一年后,东块也通过了“二征”,两块地共涉房屋产证四千多个。除了少数历史风貌建筑,绝大多数房子被刷上了“拆”字。

与李颖春的研究几乎同步,老城厢其他区域的旧改征收也陆续启动,并且加速。

2018年9月,位于东北的福佑北块启动征收,当月签约率达到98%,南块的征收被定在2019年上半年,两块共涉及居民5680户。

然后是2019年2月12日,东南区域乔家路地块征收启动,涉及房屋权证约5800个,居民7300余户。消息来得突然——乔家路2018年还做过形象整治,给房子刷了白墙。黄浦区区委书记杲云表示:要在三年内基本完成老城厢地区旧改。这旨在为老百姓解决“马桶问题”——包括缺少户内卫生设施在内一系列居住条件恶劣问题的代称。

征收已开启,然而改造与保护方案尚不清晰。

黄浦区规土局2019年5月10日书面答复南方周末:黄浦区政府和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共同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并提出风貌和格局保护的总体方向和形态方案,但“目前尚未形成稳定的成果和法定文件”。

2019年3月,老城厢方浜中路光启路口的戏台贴上了征收标语。 (蒋亦凡/图)

面目模糊的“城市之根”

据官方数据,截至2019年初,老城厢仍有各类旧住房居民2.4万余户,其中1.7万余户无卫生设施,一家几代、甚至旁系亲属挤在十几平方米陋室的情况比比皆是,而且房屋严重失修,火灾时有发生。征收作为改善居住条件的一条现实途径,对很多人来说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邵小乔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