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企鹅杏仁集团CEO 王仕锐:三甲医院门外,80%的常见病该如何与医生相遇?

发自:南方周末

“治病救人不分阶级,我们特别想帮助到每一个普通人、普通患者。”

我国医疗服务类似金字塔,20%的重难症由三甲医院牢牢把控,而解决好80%的普通常见病,正是王仕锐创立企鹅医生的目标所在。

入局互联网医疗不满三年,企鹅医生历经两次收购、合并,两次融资,估值超10亿美元,成为新晋独角兽之一。

然而,互联网医疗“叫好不叫座”的局面僵持已久,掘地三尺之余,王仕锐靠什么挖到“黄金”?

1.“方向对了”

跟他一起创业的大学同学评价王仕锐:“他大学里就跟别人不一样,想的比别人多。”

2014年,口腔专业的王仕锐刚刚结束八年制本硕博连读,想的“不是如何当一个口腔医生,而是如何做一个医疗行业”。

彼时,资本正大量涌入互联网医疗领域。据艾媒咨询统计显示,中国互联网医疗的市场规模达到30亿元人民币,全球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达45亿美元,正是互联网医疗的创业元年,前景可期。

机遇面前,王仕锐不只看到了“风口”。医疗如何“控费”?“商业结算”能否实现?………健康像一把巨大的筛子,筛眼有多细密,对应的解决方案就要有多细致。

直到博士毕业,王仕锐才笃定心意,最终踏入蓝海,以医生平台作为切入点,创立“医联”,将自由执业医生的时间对接给一切有需要的医疗机构、药企和保险公司等。《福布斯》杂志这样评价他的事业起步:“在优质医生资源稀缺的中国,你可以培养更多的医生,也可以让现有医生的工作更加高效。”

企鹅杏仁CEO王仕锐

“移动医生社区这个产品方向做对了”,红杉中国董事总经理翟佳判断。创立后不久,医联便陆续获得来自红杉中国、腾讯等巨头的融资,并与被业内称为“医疗大数据国家队”的中电数据达成战略合作。

2.连接断点

按照国际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管理分为四大类,包括保健、预防、治疗、康复。王仕锐观察到,互联网医疗和传统医疗之间存在断点——患者只集中在“医生治疗”阶段,但实际需求中的初期疾病预防、中期诊断、诊后跟踪乃至康复,尚未得到关注。

“两者中间能否衔接起来?”和腾讯在医疗领域构建“连接器”的战略不谋而合,2017年9月,企鹅医生应运而生。以诊所为入口,医疗资源、健康数据均可供联盟诊所及医联体内医院使用。

企鹅医生将全国布局的“先行军”放在成都。2017年9月,企鹅医生首家诊所在成都高新区落地,图为门诊部实景。

环顾此时的医疗环境,一方面,体制内的“超级医院”们迅速形成并壮大,某些三甲医院的年收入规模已超百亿元。另一方面,互联网医院力争执业牌照,流量变现成为难点,如果不能实现落地,盈利模式就无从谈起。

对此,王仕锐的解决办法是“铺开”和“打散”。

“规模化是企鹅医生商业模式的本质”。2018年,企鹅医生主导两次大动作,先后主导了与杏仁医生合并,收购于莺科技,引发行业的密切关注。“单打独斗效率太低,资源整合带来更多可能,我们要快速铺开。”于莺回应这次的选择,和王仕锐的成本考量如出一辙。

同时,纯诊所的运营资产太重,如果可以将诊所的业务分拆,把诊所开放出来,便能找到那些潜在的健康管理用户,进一步扩大企鹅医生的共享资源体系。

2019年3月,企鹅杏仁最新发布4款智能健康产品,涉及就诊、出行、基础检测等多方面。其中,智能健康终端是铺设在卫生间的尿检自助检查仪,可以直接代替医院的尿常规检测,通过图像识别自动获取报告,两三分钟即可获取结果,大大省去了排队等待的烦恼,而费用仅需几元钱。“这些智能医疗产品正在大规模地出现在社区、商场、写字楼、健身房等众多场所,变成人们日常生活的基础设施。”

用户正在体验智能健康产品——健康微体测魔镜。使用微信扫码,仅需1~2分钟即可自助完成基础体征指标的测量,分析报告5秒自动同步至用户手机,包括体重、BMI、心电、血氧、肌肉量、基础代谢等健康数据。

然而,并非每一个人都能改变就医习惯,企鹅杏仁要先逐步培养消费者,再进一步扩大供给。

3.解决溢价

面对疑难杂症,公立医院往往成为患者优先考虑的选择,但对于普通常见病,社会办医在就诊体验上极具优势。

深圳企鹅诊所的内部装修和传统医疗机构相比更像是一处高端住宅,“很多人在外面看着不敢进来,怕贵,其实特别平价”。为了避免误解,企鹅诊所把价格放大打印,让过路的人都能看清楚。在成都,企鹅诊所曾接待过一位农民工,他干活的工地就在诊所附近,看完病很开心,“好便宜,也不用排队。服务这么好,医生的水平也非常高,态度也好,还很细致”。他前后只花了不到百元。农民工兄弟对就医的认识被颠覆,回家后,他鼓励自己孩子也去学医——他希望有更多人来做这样的事。在北京,一位外来劳务工因为手指割伤,“误入”企鹅医生诊所进行包扎,最后发现实际收取的费用比三甲医院更低。

“我们想让价格更便宜”,王仕锐还在努力解决支付问题。企鹅医生规划通过与商保公司合作,整合保险产品资源,针对企鹅医生客户群体推出HMO类的控费型医疗保险金融解决方案,通过科学完善的健康管理服务与控费机制,降低客户的医疗费用支出。进一步理解,这种商业模式下,患者买的是保险,病治得越好、消费越少,保险机构给医生的越多,医生和患者利益划在天平的同一端。

王仕锐需要验证自己的想法,试点选择香港。2018年11月,企鹅医生全科诊所落地香港。得益于成熟的商业保险体制,两家诊所在六个月之内便实现盈亏平衡。“我们想检验团队的医疗能力,从国家的国情、大陆的陆情等外部环境,反思自身的发展问题。”面对商业保险先试点再铺开所需要耗费的时间,王仕锐有耐心,“短的话半年,长的话一年,但这之后能够拿到所有的基础测试数据,我们就会知道怎么定价,知道保险赔额或者交付额是多少,对未来会非常有信心”。

4.帮助“泛人群”

“从摇篮到摇椅,患者所有的健康问题我们都参与。”王仕锐的愿景明确,但也曾被拒绝。

2018年冬,深圳企鹅诊所接到一位腾讯员工为路边大叔打出的医疗求助电话。坐诊的黄医生连忙叫上护士,拿起便携式急救箱赶往现场。大叔瘫坐在行李背筐上、双目紧闭、手捂胸口,脸色很差。初步检查之后,黄医生了解到大叔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判断为心梗复发,于是指导患者服用硝酸甘油扩张冠脉血管、硝苯地平降低血压,并建议到诊所再做进一步治疗。但大叔拒绝了,理由是没钱。尽管企鹅医护人员一再劝说“不会收取费用”,大叔仍强硬拒绝:“先找工作再看病”,甚至拿出自己三天前签署过的“拒绝治疗同意书”。原来,大叔前不久随老乡来深圳打工,但因“年纪太大、身体不好”屡屡受拒,身上仅剩百来块。

僵持之余,医护人员只能寸步不离地观察大叔状态,最后是现场爱心人士众筹给大叔的三千元打破了僵局,最终说服大叔安心接受治疗。

“其实心里挺难过的,救人不分阶级,我们特别想帮帮他们。”王仕锐事后谈起时依然不轻松。

企鹅杏仁致力为更多人群提供健康服务管理,以全科体系的搭建,作为重症医疗、专科医疗的有益补充。截至目前,企鹅杏仁的自建诊所已达到47家,在建的还有25家左右,包括旗舰店、手术中心和医务室。未来,王仕锐设想以城市为单位,“这个城市应该有3个日间手术中心,30个全科诊所,300个药诊店,3000个检验、检测健康终端”,通过紧密的线下布局将服务触及更广泛人群。以企业为单位的医务室,甚至一些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服务中心的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养老患者等,正逐渐成为企鹅杏仁的稳定客户。

5.为信心加码

4月24日,企鹅杏仁公开宣布完成2.5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估值已超过10亿美元,成为互联网医疗赛场上的新晋独角兽之一。资本为信心加码,“使企鹅杏仁能够在线上的平台服务,医药电商、互联网医院以及线下门店的拓展中,进行更多的尝试”。

而回顾此前,王仕锐的大量精力都集中在线下,要把线下的事情做扎实。即便如此,企鹅杏仁的线上注册患者量级已达940万,均为自然生长。“这些用户是我们宝贵的种子用户资源。”

对此,王仕锐并不格外惊喜,毕竟企鹅杏仁“从来不是一个传统的线下诊所”。2019至2022年,企鹅杏仁的核心工作是大力发展线上的用户体验和挖掘用户的在线场景,取得互联网医院的牌照,拓展包括在线问诊、电子处方、健康管理等在内的方方面面,回归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一站式初衷。“有大量的专科类小病种,非常适合在线上去管理,比如心理健康,又比如长期的慢性高血压、糖尿病、乙肝等,治疗这类疾病不用让患者三天两头往线下医院跑。”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王仕锐搏击健康的“真理”却来自两个“大多数”:常见病、泛人群。从想清楚到开始做,他始终更在意的是“从头到尾一定要全力去完成”。

既然是商业,必然存在失败的可能性,但王仕锐没想过“做不成”——事实上,已有所成。“我们已经帮助这个行业做了非常多的试探,也服务过很多人,帮助过很多人。”

现在,王仕锐仍全速前进,“我每天都越来越开心,因为发现自己还能挑战更多,能够做更多,能够帮助更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