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鲁炎 “ 它存在,你却看不到”

一辆正着骑、倒着走的自行车,一把双向装弹、伤敌时自伤的手枪……他用纯然理性和工科的思维,把最普通的物件变成当代艺术观念的载体,用反日常经验的不舒服感迫使观众思考

责任编辑:雨僧

一辆正着骑、倒着走的自行车,一把双向装弹、伤敌时自伤的手枪……他用纯然理性和工科的思维,把最普通的物件变成当代艺术观念的载体,用反日常经验的不舒服感迫使观众思考。

王鲁炎 图 / 本刊记者 大食

王鲁炎的世界充满了悖论。他设计过一辆自行车,往前骑,却向后退;一把剪刀,合上刀柄,刀刃却会张开;一颗螺丝钉,没有钻入的功能;一把圆规,脚上却加装弹簧,于是每次画出的圆形都不规则且不重样;一管注射器,液体从上管推进去的同时,直接从下管等量抽出来;一把手枪,扣动扳机的结果是,子弹同时朝对方和自己的方向射来……

如果是工程师,王鲁炎一定会得到“其设计不符合大众习惯和需求”的评价,但作为艺术家,这便成了“反日常经验”——用不习惯、不舒服感迫使观众思考。见到王鲁炎时,他正在乌镇国际艺术展的讲座上,一张张介绍自己过往的作品。他把这一作品系列命名为以“W”打头的物“产品”,并赋予它们现实观念意义的“使用功能”。“W自行车”“W剪刀”“W螺丝钉”“W圆规”“W注射器”“W双向自动手枪”,是一张张精确的机械设计图纸,乍看似乎与普通物件无异,但为了实现非常规的使用目的,诸如齿轮、度量等每个微小细节里都藏着玄机。他说,这些都是由理性创作价值观催生的产物。他摒弃感性驱动,探索思想性的艺术观念,将最普通的物品转换为附载当代艺术观念的载体。

《W双向自动手枪》

《W圆规》

理性,逻辑,矛盾,前提,关系——接受采访时,王鲁炎的表达中会反复出现这些词。他爱给作品取充满悖论和张力的名字,如《被向上的向下体》、《被锯的锯》,以及这次在乌镇展出的《开放的禁锢》。他总是为自己的表述提供“前提”,逻辑严密、滴水不漏。

户外装置作品《开放的禁锢》 图 / 本刊记者 大食

大型户外装置作品《被向下的向上体》。该作品是根据澳大利亚国立海事博物馆的高大钢架建筑、近在咫尺的桥梁、海洋码头以及《鲨鱼与人类》展览主题这一独特场域和语境所做的委托创作

“表面温和,内在颠覆”,这也是他对年轻时的自己在“新刻度小组”时的评价。存在于1988年到1995年前后的“新刻度小组”被中国当代艺术史视为某种极端另类的存在:他们是一个严格使用数量关系、公式、规则进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夏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