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小立的秘密书架:影响我的那些书

我一直有个陋见,会不会读书,主要看知不知道作者。因为从小就看家里订的《参考消息》,记外国人繁冗的姓名几乎成了一种特长,但真正去关注作者,却觉悟得相当晚。

责任编辑:刘小磊

我一直有个陋见,会不会读书,主要看知不知道作者。因为从小就看家里订的《参考消息》,记外国人繁冗的姓名几乎成了一种特长,但真正去关注作者,却觉悟得相当晚。

尤小立是苏州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他最近的一部著作是《胡适之〈说儒〉内外——学术史和思想史的研究》。 (资料图/图)

人生处在变化过程之中,很难说哪些书会成为影响一生的书,准确的说法也许应该是,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因为各种机缘巧合,偶遇的那本书恰好又与此时此刻的兴趣相契合,这时候人与书的邂逅才会产生“人生的意义”。

我一直有个陋见,会不会读书,主要看知不知道作者。因为从小就看家里订的《参考消息》,记外国人繁冗的姓名几乎成了一种特长,但真正去关注作者,却觉悟得相当晚。

一、与海明威的偶遇

1982年7月高考刚结束,我读的是父亲作为奖励专门为我借阅的《第三帝国的兴亡》。当时此书尚为“内部发行”,父亲拿着三卷本的书展示在我面前时,脸上神秘的笑,至今仍然记忆犹新。进入大学读书后,我开始也是关注世界政治的,但很快就转了向,阴差阳错地读起了外国小说。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小说就属于偶遇,也是头一次持续地关注一名作家。

海明威本人生活上的特立独行也是基于省略,他无意内外通吃,成为“人生的赢家 (资料图/图)

最先阅读的是《丧钟为谁而鸣》,接着是《海明威短篇小说选》《永别了,武器》。

作为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代,海明威自然是反战的。他的小说的意义也与此有关。战争文学由此正式转向,由原来的宏大场面、整体性的描摹,转向了个人与战争的关系。战争的正义性被消解,战争中没有了英雄,只有被伤害的人性。这个路径决定了以后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学的走向。我不想在这里说,整个的20世纪西方文学史都是如此,但这之后的著名战争小说,比如诺曼·梅勒的《祼者与死者》、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解树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