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8:艺术家打造北京创意产业基地

不到10年时间,798已经成为中国艺术家的天堂、国际和本土资本最宠爱的文化前哨、北京向世界展示自己软实力的重镇。

北京·今天  798

商业化能促进当代艺术的繁荣,在这里繁荣之后,艺术家也应该离开这里。纯粹的艺术家就是应在僻静的环境中进行创作

不到10年时间,798已经成为中国艺术家的天堂、国际和本土资本最宠爱的文化前哨、北京向世界展示自己软实力的重镇。这里每周都有花样翻新的展览开幕,仿佛一场不会停止的流动的视觉盛宴。

远处,几个工人零零散散扛着电缆线走在烈日下。高耸的烟囱,生锈的铜管。只不过昨天无线电器厂里的重点设备,今天成了798这座当代艺术社区里的重要装饰。

提及798,不得不先说718。

50年代初,东德援助华北无线电联合厂(718厂)谈判成功。作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重点工程之一,718的建址选在北京大山子。

60年代,政治风云突变,718联合厂建制撤销,重新划分为706厂、707厂、718厂、797厂、751厂,以及798厂。

2000年底,以798为首的6家工厂重新组合为北京七星华电科技集团。为配合当时的大山子地区规划改造,七星集团将部分产业迁出,并将闲置下来的厂房出租。

798的厂院,因为“园区有序的规划,交通便利,颇具‘包豪斯’建筑风格”,从而吸引了大批艺术机构、艺术家们前来租用,渐而汇集了画廓、设计室、艺术展示空间、艺术家工作室等大量艺术元素,成为著名的798艺术区。

2008年1月,798艺术区入选北京奥运期间6大游览景点之一。

这里的建筑岂止是漂亮
798流传着一个笑话:

有一小撮艺术家,自称房客,到了798租房,主人要赚房钱,且签下合同。忽一日,房客造反,说房子是文化遗产,要保护,要成立艺术区。主人愤怒欲赶走房客,引起纠纷,谁知房客理直气壮,搅弄是非,反客为主,一下子成名,成为798。

“嗬嗬,”听完这个笑话,陈文波的笑挂在了嘴边。他那140平米的工作室,试图保持废弃厂房的味道,几件简单的家具好像没有填补空间,反而使其更空旷了。

陈文波不是这个笑话的热心传递者,但他确实是798早期入住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