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骏:通胀压力减弱
中国面临的来自国内外的通胀压力已经比年初减弱。与此同时,实体经济增长下滑和资产市场进一步下行调整的风险在增大。
责任编辑:余力 助理编辑 温翠玲
中国的宏观经济未来将走向何方?应采取怎样的政策应对?经济学家们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本报专辟此专栏,邀请一流学者讨论。
■指点宏观
通胀预期减弱、PPI向CPI传导能力弱于预期、全球经济将持续放缓等因素表明,中国面临的来自国内外的通胀压力已经比年初减弱。与此同时,实体经济增长下滑和资产市场进一步下行调整的风险在增大。在此背景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均应适度放松,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应该放缓,企业融资渠道应该拓宽
三个因素
由于三个因素,中国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已经较年初有明显减弱,从而为宏观政策走向适度宽松创造了条件。
第一,通胀预期已经有明显的缓解。对国际经验的实证分析表明,通胀预期基本上是过去三个月的实际通胀的移动平均。比如,在美国,当月通胀预期与前三个月的实际通胀走势的相关性达到92%。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如果过去三个月内通胀连创新高,老百姓会预期通胀将继续上升。从去年十二月份到今年二月份,我国的CPI(消费者价格指数)升幅确实连续大幅上扬,从6.5%直冲到8.7%,所以当时笔者的最大的担心是通胀预期失控。一旦失控,就可能导致惜售、囤积甚至抢购等行为,情况就可能因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最近几个月的通胀情况在往好的方向发展。由于雪灾以后蔬菜等农产品供给的恢复、政府采取措施限制农产品出口、增加农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老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