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户口,办还是不办?湖北试水户籍改革,“迟到的户口”对外来工是否还具吸引力

在中小城市,随着城市户口特权的减少,农村户口的“含金量”日益提高。对于进城打工者来说,当这个迟到的机会终于出现时,“办”还是“不办”,已是一个问题。

责任编辑:曹筠武 实习生 王霞

当“迟到的机会”终于出现,外来工是否还愿意融入背后的城市?

 

在打工24年之后,40岁的湖北荆州市蓝特集团工人向世洪第一次拥有了成为一个“城里人”的可能。

7月初,湖北省政府传出消息:除武汉中心城区外,在湖北县(市)和地级市城区、建制镇以及武汉远城区稳定就业,并有固定住所的农村劳动者,从本月8日开始,可申请城镇户口,享受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就业、社保以及子女义务教育等政策,真正享受“市民待遇”。

外界对此多加褒扬,誉为国内地方户籍管理改革“最大的一步”。

记者采访发现,这一政策的出台固然有出于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考虑,更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招工难”已经蔓延到位于中部的湖北,决策者试图通过户口来吸引城市发展所需的各种外来普通劳动力。但与一般常识中农民对“农转非”、成为“城里人”的热切渴望不同,出于现实利益的考虑,对于许多来自农村的外来务工人员来说,地县层以下的中小城镇户口已经缺乏大的吸引力。

对于15岁就来到荆州,从搬运工成长为技艺精湛的园艺师,并在此成家立业的向世洪来说,一个“湖北人”的身份,具有怎样的吸引力;而对于数以十万计的类似向世洪的打工者们来说,当这个等待过久,久到似乎已是迟到的机会终于出现时,“办”还是“不办”,已是一个问题。

“招工难”呼吁“新市民”

发起湖北省“新市民工程”的是湖北省劳动社会保障厅。主管这项业务的副厅长周祖荣告诉记者,此次省里五部门联合发文,目的就是要吸引农业劳动力尽可能多地在省内转移,加快农民的市民化。

据介绍,此次湖北省出台的“迎接新市民”的政策主要吸取了荆州市户籍改革和城乡统筹的相关经验。200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