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粪便入药到粪便银行:粪便菌群移植的来龙去脉

有关粪便治病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中医典籍一般将人的粪便为原料的药称为金汤或人中黄,而现代医学则是基于肠道微生物失衡的考虑。最近十年粪便菌群移植疗法在欧美等地流行开来,主要是因为艰难梭菌感染疫情的持续爆发。

责任编辑:朱力远

用于口服的粪便菌群胶囊。 (资料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7月11日《南方周末》)

有关粪便治病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中医典籍一般将人的粪便为原料的药称为金汤或人中黄,而现代医学则是基于肠道微生物失衡的考虑。最近十年粪便菌群移植疗法在欧美等地流行开来,主要是因为艰难梭菌感染疫情的持续爆发。

粪便治病?听起来有些另类,不过这是由传统医学中演变而来的、针对胃肠道菌群失衡的一种新疗法,即粪便菌群移植,最近几年日益受到重视。2019年6月13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突然发布一条关于粪便菌群移植疗法的安全警示,因为前不久两位老年患者在接受含有抗药菌的粪便菌群移植后病情反而加重,其中一位患者死亡。这是粪便菌群移植疗法首次涉及严重的副作用,其健康风险不容忽视。不过,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监管的加强,这些健康风险或可规避。

源自中国传统医学

粪便治病并非现代医学的发明,早在1700多年前中国东晋时期的葛洪所编著的医书《肘后备急方》上就有记载。该书记载有“野葛芋毒、山中毒菌欲死者:并饮粪汁一升,即活”,即用人粪清治疗食物中毒并濒临死亡的患者;另有“伤寒及时气温病……绞粪汁,饮数合至一二升,谓之黄龙汤,陈久者佳”等记载,这是世界上关于粪便移植疗法的最早记录。值得一提的是,该书关于青蒿治疗疟疾的记载还为屠呦呦带来灵感,帮助她和团队找到对付疟疾的特效药青蒿素,使其成为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首位中国本土科学家。

在宋朝人陈文中的《小儿痘疹方论》、明朝人李中梓的《本草通玄》、清朝人叶天士的《温热论》、刘奎的《松峰说疫》等中医古籍中,均有将人的粪便加工成药物的记载。而中国最有名医学古籍、明朝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则记载了二十多种用人粪便治病的方子,包括人粪发酵物、新鲜人粪、干粪便、婴儿粪便等,涉及的症状则包括严重腹泻、发烧、呕吐、便秘等多种消化道急危重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周凡妮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