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是最应该具有悲悯情怀的”

他逐渐跳出群体思维,关注更加具体、鲜活,作为个体的人,关注个体的命运、个体与他人以及时代的关系。

发自:北京

责任编辑:宋宇

20年前刚开始教授《北方民族史》时,罗新将突厥、鲜卑、契丹当成民族逐个讲述。渐渐地,他发现它们根本不是民族,而是王朝。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教学,他已经可以系统化地阐释年轻时那种怀疑。

对“民族”概念的质疑和解构并非罗新一时兴起,恰恰相反,这是长期治学的结果。“很长时间以来,不管有些话题多热闹,如果不相信,我提都不提。但我也没有能力当场反驳,所以我会花很长时间找一个说法。”

而质疑或怀疑,都关乎历史研究的意义。2019年5月出版的随笔集《有所不为的反叛者:批判、怀疑与想象力》开篇,罗新就将批判、怀疑与想象力归结为历史学家的“三大美德”。对于历史学的想象力,他相信那句“往昔乃是异乡”:

访问过去好比访问外国(异乡),那里的人们跟我们有点像也有点不像,观察他们可以增加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历史是揭示人性的,但不是通过抽象的哲学方式,而是通过让我们经历别人的经历,认识我们共有的人性。

这具体呈现于2017年出版的《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当中,罗新记录了自己重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校对:胡晓菲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