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落的“中式生活”

发自:南方周末

1.4375亿元。

这是吴冠中先生1983年的水墨画《苏州狮子林》在2019年6月拍出的价格,创下其中国画最高价纪录。狮子林是苏州四大园林之一,紫藤和汉柏的缠绵曲折吸引吴冠中多次前往,苏州园林的清奇景致成为吴冠中后期抽象作品的上马石。

吴冠中眷恋苏州景致,几乎画遍了江南的角角落落,苏轼大爱的虎丘盛景在吴冠中的画作中多次出现,意欲赠送画作给尊敬的数学家王元时,他第一个想到《虎丘图》。这幅作品体现了中国园林的核心理法之一“借景”。画面主题虽是远处的虎丘塔,但却用眼前的高桥、流水、人家来做铺垫,这与在虎丘山东南隅的塔影园所见景致相仿。

“山巅浮图隐见林隙”,塔影园的名字正源于此。正是这么一个明丽秀错的园子,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建议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

园林之困

始建于清代的塔影园历经岁月洗礼,如今仅剩局部遗迹,当年盛景不复。现场施工环境和地质条件复杂,为了再现塔影园布局简练疏朗的景观风貌,修复方案历经五轮专家论证,确保最优。

清末李浚之在《东隅琐记》里曾记录了塔影园旧时胜境:“迭石为山,疏池沼,随地添筑重楼平榭,水阁游廊,分植松桂,杂莳花竹,招来裙屐,扇影衣香,致饶幽趣。”虎丘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主任孙剑锋评价称:“塔影园是历史的见证者,是凝聚前辈智慧的文化遗珍,也是苏州引以为豪的名片之一。”

2019年7月10日,虎丘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与融创中国三方签约,共同合作历史名作“水景园林”塔影园的古建保护项目。这是融创古建保护专项基金的首个项目。

上世纪90年代,苏州9座古典园林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走上国际舞台,成为苏州的“城市名片”。但举国欢喜的结果之前是长达十余年的古建保护。1981年,时任全国政协常委的吴亮平在苏州调研后,向中央呈送了一份《关于苏州园林名胜遭受破坏的严重情况和建议采取的若干紧急措施的报告》,中央领导快速批复后,苏州成功修复了艺圃、耦园和曲园等古典园林。艺圃和耦园即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九园之一。

“申遗”对苏州市产生了巨大影响——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相关要求,苏州市各有关部门联手对园林内外环境进行整治,使之达到世界遗产的要求,苏州园林的整体面貌得到进一步保护和提升。

尽管古建保护工作开展较早,但古建修复费用高、修复周期长、待修复量大等因素制约了古建保护的进度。

苏州园林鼎盛时期多达250多处。据清同治《苏州府志》统计,清代苏州的府宅园林不下130余处,而仅以花木峰石稍加点缀的小型庭院遍布街巷,多不胜数,故有“城中半园亭”之誉。然而到了当代,被占用、改建、拆除、破坏下的苏州园林一度不足60个。保护修复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终于在2018年夏天园林总数达到108座,苏州由“园林之城”成为“百园之城”。

百余座园林实现挂牌保护,苏州市鼓励全社会重视并做好园林保护修缮和开放利用工作。但问题来了,谁来修缮?

塔影园古建保护项目的签约现场

匠人之缺

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等劳动用工制度下,古建行业的“师承制”技艺传承正在弱化。目前,不少农民工承担着大量一线技术工作,在没有稳定劳动关系和收入保障的情况下,师徒模式渐渐式微,施工队伍松散而自发。古建修复需要大量工匠,但往往一匠难寻。

2019年初,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从古建公司处了解到“这个问题现在很严重”。事实上,这并不是个新问题了。

2017年一份发表在《古建园林技术》上的调研报告称,北京市古建行业最年轻的技师年龄也在50岁以上,并主要从事管理工作。大部分专家、技师已退休或至古稀之年,经验丰富的一线古建修建技工严重匮乏,而其后辈尚未掌握或是达到他们的技艺高度,青黄不接的现象非常普遍。

匠人断档之苦,融创体味至深,倍感心焦——2012年,融创在苏州建造中式园林大宅“苏州桃花源”,欲原汁原味地还原中式宅院的纯粹和精美。在完成苏州园林的经典营造技艺“花街铺地”时,50岁香山老匠人陈春荣带队,一粒粒卵石按古法全手工蹲地铺设,每人每天仅能铺设出两平方米多的面积。“香山帮”匠人自明朝永乐年间传承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但彼时传人平均年龄已超过60岁,跟许多非遗一样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像这些东西如果再不去做的话,有可能真的会断层、会失传。”融创中国行政总裁汪孟德说,所以融创想要参与古建保护的念头起于数年之前,其间做了大量调研和实践摸索。

根据三方约定,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融创古建保护专项基金将用于开展园林创新研究院、数字化留存复原、工匠培养、园林文化传承及推广等。让年轻人喜欢古建、主动传播传统文化是古建保护背后的引申义,融创视其为“文化赋能”。

“园林跟人心灵相通、有精神共鸣。不管你是谁,如果把园林解读给他,他总是喜欢的。”苏州市文广新局原副局长尹占群笃定地讲道。

从此处观虎丘美景正可谓是“揽青山入怀,挟塔影入园”。

善筑之怀

融创中国高级副总裁时宇认同现代人对古建文化的需求:“在研发和实践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人们对‘中国式生活’的渴望。”

在很长的时期里,中国社会认为“建筑”等于“房子”。从美国回来的梁思成让建筑的概念从房子走向环境,清华大学建筑系一度更名“营建系”。1993年,建筑学家吴良镛第一次提出“人居环境学”概念,把建筑从单纯物质构成拓展到社会构成。“文化是历史的沉淀,存留于城市和建筑中,融合在人们的生活中,对城市的建造、市民的观念和行为起着无形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之魄。”吴良镛先生说。

融创在苏州桃花源项目中贯穿“与天地相依”的人居概念,为当代中国人营造安顿诗意与情感的一方天地,是融创研发中式产品的开始。经过多年的积累与沉淀,融创在重庆、上海建立两大产品研发基地,拥有500多名设计师和200位以上的非遗工匠团队,根据自然条件和地脉、文脉持续深化研发中国现代人居的形态。

2018年,融创提出“善筑中国计划”这一企业社会责任层面的战略,在三大领域开展公益行动,古建保护为其中之一。“善”被时宇解读为三重意义:擅建筑之技艺,保护古建之善意,国人生活之美好。

延绵千年的“桃源梦”背后是遗落的“中式美好生活”,之所以难以寻觅,与其投入大、难度高、耗时长不无关系,明知不易而为之,融创归因“情怀”,文脉相承,总有心意传中国。

“做最好的中式产品”是融创的“桃源梦”,如果可以再贪心一点,融创希望年轻人可以陪他们一起走下去。

图为融创“苏州桃花源”实景。2019年4月,融创的“苏州桃花源”成为2019年《世界十大超级豪宅》榜单16年历史上唯一入选的中国内地人居作品。该榜单由世界企业家集团、世界地产研究院与《总裁》杂志联合编制。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