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灼伤”事件频发!“养生贴”怎么变成了“创收贴”?

三伏贴传承至今,在药物配方上缺乏相关标准,各家使用的剂量和配方不同,加上目前一些西医院、街边诊所也在推出该项目,因此出现滥用趋势,导致不良反应增加,需要引起业界重视。

责任编辑:李欣夷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当下,都市人群的养生之道已远不止保温杯里泡枸杞、阿胶黄芪和三七了。入伏以来,家住广州的90后刘女士(化名)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贴伏”之旅。今天正值中伏首日,刘女士一大早就直奔广州越秀区某社区医院,开始今年的第二贴。

所谓“三伏贴”,是通过药物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节经脉脏腑功能而起到防病治病作用的一种传统中医治疗法。其针对容易在冬天发作的疾病,在夏季三伏天进行治疗,一般以3至5年为一个疗程,每年分为三个阶段,即头伏、中伏和末伏。因在最炎热的节气运用辛温等药物在穴位上贴药治疗,因此有温煦阳气、驱散内寒的作用。咳嗽、哮喘、风湿、胃病、腹泻、过敏、鼻炎、冻疮、痛经等因自然界和自身机体因素带来的寒邪病症,均属于可在夏天治疗的冬病之列。

“冬病夏治”在我国由来已久,也正符合中医“治未病”的观点。具体治疗手段包括贴三伏贴、针灸、刮痧、拔罐、泡药浴等,其中贴三伏贴是“冬病夏治”最热门的治疗手段之一。

“广东人贴三伏贴有一定的传统,我是从小就会贴,已成了习惯。贴三伏贴的时候医生会询问一些个人身体状况,从而选择贴敷位置。”刘女士向21新健康记者介绍道,在社区医院198元可以贴5次,医保报销165元,一次一般贴9个位置,成人贴敷保留1-2小时,儿童半小时,贴敷后三天需饮食忌口,忌辛辣、牛肉、烧鹅、虾、蟹、蛋等。

“今年第一贴之后,贴敷部位出现了红肿和发痒状况,但我还是会坚持贴完,贴了之后不知是心理作用还是怎么,痛经问题确实得到了缓解。”刘女士向21新健康记者说道。

三伏贴配方通常包括白芥子、甘遂、细辛、姜汁等中药材,大部分具有刺激性。但核心药料的配比和工艺,每家医院各不相同。事实上,广受欢迎的三伏贴并非药品,未通过国家药监审批上市,没有批准文号,属于仅在研发医院内部流通的“院内制剂”。

经历过史上最热的6月之后,今年7月12日正式“入伏”,而三伏贴也如期“火爆”了起来。南方各地的社区医院内贴三伏贴的孩子、老人和年轻人人头攒动。根据节气,今年的“伏贴”日程表也如期出炉,21新健康记者在广州越秀区某社区医院看到如下贴伏指示:

夏至~7月12日——伏前贴;

7月12日~7月21日头伏 10 天——初伏贴;

7月22日~8月10日中伏 20 天——中伏贴;

8月11日~8月20日末伏 10 天——末伏贴;

其中8月1日前后还有一贴——加强贴。

但今年的三伏贴也不平静,各地频发三伏贴“烫人”事件。

“烫人”的三伏贴

7月12日至13日,92名儿童在接受江西省儿童医院“三伏贴”治疗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皮肤瘙痒、灼痛感、起水泡等不良反应症状,甚至有儿童随后开始持续发烧。

2019年7月18日晚,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和江西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情况通报,称涉事儿童皮肤不良反应系辅料配制欠合理导致:该院医务人员为提高疗效,在辅料配制过程中将往年配方中的嫩姜调整为老姜,酒精浓度从56°提高到62°。目前,该院的三伏贴治疗项目已暂停,相关科室负责人被免职。

情况通报之后,事情也算尘埃落定,可还是不能解决大众心中的疑惑:为什么三伏贴会频频出事?此前,三伏贴疗法导致皮损的案例也屡有发生,轻则轻微红肿起泡,重则溃疡甚至感染。不仅无执照的美容院、网购等渠道三伏贴会出事,连正规公立医院也无法幸免。

7月22日上午,21新健康记者走访了深圳龙岗妇幼保健院,发现虽然三伏贴安全事件正处于风口浪尖,仍有不少家长带孩子来贴三伏贴。深圳市民张女士(化名)便是其中一员,她表示孩子平时身体不好,但去年贴了三伏贴以后,冬天确实感觉身体好一点。虽然孩子有一点皮肤敏感,但并不严重,因此今年又带孩子来贴了。

前文说过,三伏贴的主要作用在于驱散寒气,那么到底为什么会副作用频发?原因就在于三伏贴配方中。白芥子、姜汁等对皮肤刺激性强的药材充当“发泡剂”的角色,三伏贴的治病原理是用这些药物刺激人体特定穴位来调节身体,从而加强身体免疫力。

业内人士指出,三伏贴有其适应症和适应人群,贴敷穴位也需要中医理论支撑。三伏贴传承至今,在药物配方上缺乏相关标准,各家使用的剂量和配方不同,加上目前一些西医院、街边诊所也在推出该项目,因此出现滥用趋势,导致不良反应增加,需要引起业界重视。

三伏贴并不是“万能贴”,并非人人适用,因此不应跟风。

早在2013年,面对持续的三伏贴热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发布过《关于加强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应用管理的通知》,并附《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穴位贴敷》,为火爆的三伏贴“降温”。文中指出开展三伏贴服务的必须是医疗机构,操作人员应为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接受过穴位贴敷技术专业培训的卫生技术人员。应用范围也有规定——适用于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或是以反复发作、冬季加重为临床特点,中医辨证为寒证的其他疾病,“严禁为追求经济效益不合理扩大应用范围及应用人群”。

正确认识三伏贴

三伏贴因为配方问题,会带来皮肤红肿起泡的副作用,那么真正效果到底如何呢?

山西省中医院呼吸科主任薛晓明此前向媒体表示,近些年全国部分小诊所、保健场所、社区医院存在夸大三伏贴效果的乱象,却并无明确数据证明其疗效。实际上,三伏贴只能起到预防冬季呼吸系统等疾病的效果,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并不能治疗疾病。

而此前,三伏贴也引来了“丁香医生”、“好大夫”等健康资讯平台的质疑。早在2015年,丁香医生便发文质疑了三伏贴,提出了四大质疑:一、没有入选治疗指南;二、咳嗽有时是自限过程;三、安慰剂效应; 四、不考虑纬度全国通用?

目前,国内关于三伏贴的临床研究质量也确实普遍不高。2018年10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的研究人员检索了所有三伏贴治疗哮喘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得出结论是“高质量研究缺乏,文献可能存在发表偏倚,三伏贴治疗哮喘有效的结论有待进一步考证”。因此,确实没有可靠的研究数据表明三伏贴的治疗效果。

那么,三伏贴又是怎么被宣传成为拥有诸多疗效的万能贴呢?其背后,不乏利益的驱使。

三伏贴成“创收贴”?

三伏天贴三伏贴,已成了一种潮流,自然也吸引了许多好利之人。许多并无相关资格资质的保健场所、互联网电商也做起了三伏贴生意,不少医院也打起了价格战。

据此前工人日报报道,近日来沈阳11家医院持续推销三伏贴,甚至打起了价格战。“无需预约,当天直接门诊挂号,可走医保报销”“预约交款立减30元”“10周岁以下儿童和65周岁以上老年人半价100元一疗程”“成人200元/4次,180元/3次”“提前交款可享9折优惠,加赠香囊一个”……等广告层出不穷。一名在医院工作的网友也吐槽称,每到这个季节,医院都要强制发三伏贴的广告。

随着网络发展,三伏贴也在互联网电商上普及起来。一些患者为图方便和省事,通过网络或药店购买三伏贴在家贴敷。在某大型电商网站上搜索“三伏贴”“冬病夏治”等关键词,发现有200余家店铺售卖近千种商品,每盒价格从21元到196元不等。销量最高的一款10贴/盒的“三伏贴”售价21.9元,月销量4.6万件,成分以陈艾叶、细辛、白芥子、干姜为主,还送高清穴位图。

但是这些在售的所谓“三伏贴”质量参差不齐,不懂如何选择药物的患者很容易选错或者上当受骗,对辨证施治对三伏贴疗效也有很大影响。三伏贴药物是医生根据患者身体体质状况调配的,不同疾病的贴敷穴位也不同,仅凭生活常识和网上查询的“理论知识”,不但难以保证效果,还可能出现不良反应。此外,精准取穴也很关键,虽然网上有经络穴位图,但患者照着图贴,位置也难免有出入,会影响疗效。

与此同时,不少美容院、推拿馆也做起了“冬病夏治”的买卖,但负责操作人员的相关资质往往存疑。

为此,7月20日,长沙市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局特地向消费者发布消费提醒,三伏贴服务必须在医疗机构进行,药店、美容院、推拿中心等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市民如果发现非医疗机构开展三伏贴服务,请向当地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部门举报。

在选择体验三伏贴服务时,还应当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并且要提前向医生咨询相关禁忌和副作用,不可盲目跟风。

(来源:21新健康)

网络编辑:柔翡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