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童癖犯罪可以预防吗?

恋童癖患者也许不能扼杀自己脑子里的性幻想,但经过积极的预防治疗,他们也许可以控制自己,不把幻想变成行动

责任编辑:刘小磊

恋童癖患者也许不能扼杀自己脑子里的性幻想,但经过积极的预防治疗,他们也许可以控制自己,不把幻想变成行动

最近国内媒体对恋童癖的探讨,让我想起十多年前在德国《时代周报》上读到的一篇文章《我迷恋6岁的孩子》。我那时对“恋童癖”了解甚少,一直本能地以为,恋童癖就是躲在社会阴暗处的变态狂,是时刻窥视并会利用一切机会去伤害小孩的极少数的一部分人。但《时代周报》的那篇文章刷新了我的认知,因此记忆格外深刻。我第一次知道,1)恋童癖患者数量真不小,2)恋童癖治不好,3)但通过治疗,也许可以防止恋童癖成为罪犯。

现在回头把那篇文章找出来,发现那已经是2008年的文章了。通过搜索我发现,在那篇文章之后,《时代周报》还进行了一系列后续报道。到底是一件什么事情让《时代周报》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持续报道呢?

让恋童癖者不要成为罪犯

克劳斯·拜耳(Klaus Beier)教授是著名的柏林夏里特医学院(Charité)性科学与性医学研究院的院长。2017年10月,因在预防恋童癖犯罪、防止儿童遭受性侵害方面的杰出贡献,被授予联邦十字勋章。拜耳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十几年了:2005年,在他的倡议和主持下,一个全德国范围内独一无二的项目“预防黑暗地带的儿童性侵”在柏林开展起来。项目的口号是“不要成为罪犯”。这里所说的“罪犯”就是恋童癖患者。

拜耳教授主编的著作《恋童癖,恋少年癖和儿童性侵:柏林的“反社会性行为”治疗》,刚刚在去年出版。 (资料图/图)

2018年7月,由拜耳教授主编的、介绍和总结这一项目的著作《恋童癖,恋少年癖和儿童性侵:柏林的“反社会性行为”治疗》,由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以柏林的治疗项目为例,从理论和实践上介绍了治疗恋童癖和恋少年癖的可能性。书里囊括的治疗对象既包括成年人,也包括青少年。对这两个人群,书中分别录有详细的治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解树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