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快递员我是来领文学奖的”:和郑在欢谈话的一个下午

“假如我觉得我这篇小说写得好,那就永远没人能说我写得不好,因为他说我写得不好,我可以不认同。你这里不发表,我可以拿到别处。但是写剧本,他不认同你就得改,你不改,没人给你钱”

发自:北京

责任编辑:雨僧

“假如我觉得我这篇小说写得好,那就永远没人能说我写得不好,因为他说我写得不好,我可以不认同。你这里不发表,我可以拿到别处。但是写剧本,他不认同你就得改,你不改,没人给你钱”

图/本刊记者 姜晓明

欢欢走进来的时候我们俩都吓了一跳。我之前只见过他的照片,一张少年的脸,嘴巴总是撅得很无辜。但真人却要老成持重很多,乍一看以为是个走南闯北的包工头。嘴唇的角度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似乎他已经接受了某种不公正待遇并准备回击,打算随时讲出一个语带讥诮的笑话。他显然对我也深感意外,原因自不必多说。为了掩饰彼此所受到的惊吓,我们尴尬又仓促地行了握手礼,坐下来硬谈文学。

郑在欢,一个嚣张的名字,像是网名,类似李寻欢、花满楼。但其实跟他真名相距不远,他本名郑欢欢,大家都叫他欢欢,跟大熊猫同名,听起来饱受宠爱。

在90后的写作者里,郑在欢独树一帜。他初一辍学,离家打工,16岁开始写作,起因是他在那个时候“学会了自慰”——作坊里一起打工的男孩子们没有什么娱乐,会去附近的书摊租书看,有时候,书看完了,新书又还没续上,干脆自己写,他有一屋子的工友等着当他的读者。他写武侠,“龙门剑客”,写得很飞。他擅长写搞笑的情节,也可以按需定制,编一些声色场面,以供自慰之需。如果不是后来无意中参加了一个网络文学奖的征文,结交了一些严肃写作的朋友,他可能不会走上文学的道路,也不会成为编剧和小说家。“我一不小心就会写得很烂俗!知音体和故事会体一不小心就冒出来了。”

地摊文学是他的启蒙,但他的写作并不因此堕落。相反,他文字里的冷酷、温情、原宥、不动声色的幽默、近乎粗鲁的真诚,交织着天真和世故的野生智慧,让他跟同龄人的文艺腔显著区别开来。在广受好评的《驻马店伤心故事集》之后,他的短篇小说集《少年不死》和长篇小说《欢乐之旅》也在出版计划中。

孩子们一个一个陨落在上学的路上

郑在欢读书的时候,正是河南农村实现“两免一补”之时,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上学免学费、免杂费,还有伙食费的补贴,对家境贫困的学生还发放饭票。原本荒废在乡野之间的孩子一时间全部涌进了学校。“一般中学里一个年级是四个班,结果那一年突然暴涨到九个班,初中一年级一千多号人,老师都不够用了,宿舍也住不下,我们终于可以晚上住在外面了!”

当时的风气,少年尚武,崇拜古惑仔,“上学第一天就有人拿着本子,到各个班问:你混吗?你如果说,混!就给你记上名字,就等于入了帮派了,就是老大的人了。下次如果打架,你就得上,如果把人打坏了,得凑钱赔医药费,如果被人打了,就一帮人采购一批钢管,打回去。我觉得很恐怖,但一方面又觉得很好玩。”

那是另一个版本的《动物凶猛》,学校里有两派势力,一派来自当地的大家族,挑头的是五个男孩六个女孩,个个都是狠角色,家里又有钱,准入门槛很高。另一派比较基层,总舵主就两个人,只要你肯混又服管,就带你玩,每次聚会起码几百号人。学校里像个小型的黑社会,在这种情况下,所有人都无心念书。

郑在欢的成绩一度很好,语文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写作文也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拿到课堂上甚至别的班上去读,老师对这个家境糟糕的孩子说:以后清华北大的大门将向你敞开。但他很快就无心念书了,他们班有个人语文考试超过了他,他的回击办法是找人打了对方一顿。

欢欢生母早亡,他从父亲和继母那里没有得到过什么温情,从他的自传体小说来看,他几乎是在暴力和虐待中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期。初一读完之后,因为继母不肯替他出60块钱交给学校的费用,他辍学了。这几乎是一种解脱,因为初一的一千多名学生到了初二只剩下三四百人了,“两免一补”也抵挡不住来势汹汹的退学潮,孩子们唯一可能的出路是出去打工。“没有人告诉你好好读书有什么用,不看好上学这件事,上学就是混而已。也没有人的理想是当明星、当作家……我们小时候能够看到的最辉煌、最牛逼的人生,就是包工头,或者从外面打工回来的人。我甚至都不知道他在外面干吗,但只要他回来,他拿着一个包,包里有糖有烟,见人发糖发烟,穿得很光鲜,你就会觉得他很牛逼,他是去外面的人。你会感觉噢谁厉害,谁有面子。我小时候是我奶奶养大的,我奶奶最常跟我讲的一句话,好好吃饭,好好上学,长大去打工挣钱。大人对小孩的说辞,他们从小给你灌输的最高的生活荣誉和生活想象,是赚钱能力,谁打工,谁听老板的话,得到老板的器重,赚到了钱,谁就是成功。在我们上中学之前,已经有一些上到五年级、六年级的孩子先于我们出去了,我们看到他们回来,头发染得黄黄的,手里提着一个旅行箱,那就是去过外面的人。等到了初一寒假,同学之间互相问的都是,过完年你要去哪里打工,我要去哪里打工,是广州还是河北,地方找好没有。”

都是十六七岁的少年,有的甚至都没有身份证,欢欢吃亏在个子太矮,要去南方打工还需要更像成年人一点,而他明显是一个小孩,所以只能去河北,一个叫白沟的地方。地方虽小,却是全国百强镇,开满了小作坊,整个镇都是做书包的。每月工资400块,招的基本上都是童工或者有生理缺陷的人,“就是那些去别的地方找不到工作的人,你只能去那干,对工资也不会很挑剔,我们那时候能出去,能有人肯用你,就已经很高兴了。”

作坊里管吃管住,一个炕上睡五六个人。老板的妈妈亲自给做饭,全年两道菜,炒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解树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