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论(080807)

有关公开市长手机、省长手机的媒体宣传也在强化青天意识,中心思想是市长、省长如何亲民、爱民和为民。让大家感到兴奋的无非是手机这种“亲自接听”的感觉,哪怕只是一种幻觉。

责任编辑:史哲

评审林楚方周虎城

No.1为什么百姓收入赶不上GDP增长

在“燕山大讲堂”的演讲,8月2日,作者:陈志武

如果把中国社会分成三个群体:政府、城镇居民和农民,从1995年到2007年的12年中,国家财政税收翻了5.7倍,城镇居民的收入翻了1.6倍,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翻了1.2倍,如果我们把国家的收入看成一个大饼,显然政府从中得到的份额最多。

1766年乾隆朝廷一年的开支大约相当于205万个北京工匠的总收入。2007年,美国联邦政府的开支则相当于8500万美国人一年的收入。如果换到现代中国,1978年国家的财税相当于3.3亿城镇居民或8.5亿农民一年的可支配收入。以此为标准,1995年中国政府规模达到最小,但在2007年,国家财税5.1万亿元大约相当于3.7亿城镇居民或12.3亿农民一年可支配收入,这意味着中国政府规模恢复到了改革之初,甚至超过计划经济时期政府的大小。

另外,中国差不多有76%的资产性财富掌握在国家手里,这样的配置结构意味着,如果中国GDP只增长8%、9%,老百姓能感受到的好处会非常少。因为老百姓更多的只能靠工资收入,他们很难从资产性财富升值中得到好处。

5.1万亿财税,政府用于医疗、社会保障、福利总共6000亿,等于GDP的2.4%,分到每个中国人头上约461块钱,相当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相比较美国相应的开支分到每个美国人头上为5000美元,相当于美国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8%。显然,通过国家的二次分配为民生所作的贡献也是极其有限的。

国家通过所有制掌握的财富,为了追求效果,最终大多投给了制造业等大工程,而对于民生如服务业、医疗则相对轻视,因为前者关乎形象,关乎政绩。但这种投资,由于无法刺激消费的相应增长,只能依赖出口贸易获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