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交通:首都不再“首堵”

一直被拥堵困扰的北京,正以奥运之名,意图建立卓有成效的公共交通优先系统,这或将成为奥运会留给北京交通最好的礼物

责任编辑:朱红军 实习生 顾颖能

【奥运特刊 交通】

一直被拥堵困扰的北京,正以奥运之名,意图建立卓有成效的公共交通优先系统,这或将成为奥运会留给北京交通最好的礼物

“中国把30年内的工作浓缩在了5年。”毕业于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的美国人Josh是住在北京的自由撰稿人,他惊叹新的地铁线是奥运带给北京居民最大的礼物。

7月20日,北京地铁10号线、机场线、奥运支线3条新线如愿在奥运前夕正式开通,Josh不禁将北京的速度和行动力与纽约对比,“纽约修建‘SecondAvenue’地铁,考虑了70年还没结果。”

除去交通设施层面,奥运期间,北京正尝试着史上最大规模的交通管理变革——单双号限行政策。数据显示,限行当日,共有450万人次改乘公共交通出行,使公共交通日客运总量达到2110万人次,全市增加近2000辆公交车辆,8条轨道线路每天增运110万人次。地上堵塞的私家车流一夜间转为地下铁滚滚人流。

政策强势下,公共交通第一次在北京市民的出行选择中成为首选。

这很可能还只是开始。一直被拥堵而困扰的北京,正以奥运之名,意图建立卓有成效的公共交通优先系统,正如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周正宇所言,这或将成为奥运会留给北京交通最丰富的遗产。


恢复“生态链”平衡

在公交车、小轿车、出租车、自行车、地下铁构成的北京交通“生态链”上,生态危机就是频繁的拥堵。

十多年来,北京时常陷入拥有最宽阔的马路和最宽阔的“停车场”的尴尬境地。

有人将拥堵发生的罪魁归结于“生态链”平衡被打破,上下班高峰期私家车、出租车出行日益处于强势地位,公共交通出行则日渐式微。而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一份2008年6月新推出的全国堵车成本调查报告显示:北京市民月收入的八分之一因为在路上堵车而被吞噬。首都一度竟成“首堵”。

容易被忽略的历史背景是,在争取北京人出行选择权的赛跑里,小轿车数量随经济发展而不可遏制地激增,而公共交通建设相对滞后。人们用脚投票,公共交通暂时跑输了。

数字显示了北京多年来轨道交通建设速度的温吞,地铁1号线花费了十年,1、2号线建成后,只修了八通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老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