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脚下的夏日盛会

“在种子的四季变化中,展开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大框架,是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世园之心”的最后一幕,是竖直的圆形地屏幻化成一个地球,静谧地悬在黑夜的湖中

发自:北京

责任编辑:周建平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2019年第24期)

“在种子的四季变化中,展开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大框架,是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世园之心”的最后一幕,是竖直的圆形地屏幻化成一个地球,静谧地悬在黑夜的湖中

驻场光影秀《世园之心》每晚在妫汭剧场上演

乘电瓶车在北京世园会园区内穿梭,一条黄瓦聚成的顶在树丛中若隐若现,正午时分闪着金光,望之似龙脊。“你找对角度,它其实是一个如意的形状。”讲解员小海友善地纠正我。

这是北京世园会的中国馆一隅。这如意顶实际上是钢结构,包括132根主桁梁、5400根小横杆、2184根拉杆以及696根水平支撑杆,其中最长的主梁长32米,重达7吨。它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愷担任总设计师设计,2018年底竣工。

“山水和鸣”位于中国馆地下一层的中国生态文化展区。该厅在设计上结合圆形下沉水院建筑特点,与外部景观相呼应

2012年9月,北京举办201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的申请在第64届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年会上获通过,两年后,国际展览局正式通过这一申请。这是中国继云南昆明后第二次举办A1级国际园艺博览会。延庆的李四官庄村和谷家营村成了世园会地址。村里的鱼塘被拓展成7.3万平米的妫汭湖,挖出的土方堆积成25米高的天田山。

7月的一天,我和同事梁辰坐车从北京市区往北90公里,经过八达岭长城到达园区,在占地面积最大的中国馆内眺望到了这山和水。场馆明亮而凉快,因为钢结构屋盖安装有1024块光伏玻璃,光能吸收效率更高。

中国馆展览面积15000㎡,是园会的主要场馆之一。按照“生生不息,锦绣中华”的展陈理念,静态展示与动态演绎相结合,实物花艺与虚拟意境相呼应

小海负责中国馆的讲解,他2019年3月从学校过来参加培训,现在每天至少解说两次;空闲时会到国际馆逛逛,练习外语。馆内有31个省份的小场馆,小海说,最热门的是北京馆和河北馆,因为来自这两地的游客最多;这里有各省最大密度的景观和风情,譬如北京的四合院、黑龙江的灵芝、吉林的人参、宁夏的枸杞树、西藏的虫草、河北的微缩版白洋淀。

中国馆外观

每个小场馆都摆着数目不一的蝴蝶兰和其他更需要精心伺候的花草,这些植物精神面貌极佳。小海说,其实养护颇费心思,北京馆的“多宝阁”植物景观,每天至少要打理三次。河南馆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一株秋水凤梨每天要用矿泉水浇灌两次。此外,她还要随时注意清除那些干、枯、死叶。

“这是以评促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思考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