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小九儿杨丽坤,从未曾离开磨黑

从云南中南部宁洱县城开往磨黑古镇的小巴载着不多不少7个人,绕过20公里山路,驶进一片平坝,一男一女在工厂门口下了车。盐矿的大烟囱高耸着,让人无法忽视它的存在。

责任编辑:杨嘉敏

“师傅,在盐矿大门停一下。”

从云南中南部宁洱县城开往磨黑古镇的小巴载着不多不少7个人,绕过20公里山路,驶进一片平坝,一男一女在工厂门口下了车。盐矿的大烟囱高耸着,让人无法忽视它的存在。

磨黑采盐可追溯到汉代,大规模开采并设立盐政也有近300年历史。源源不断的盐晶,使这个茶马古道上的小驿站逐渐聚起繁荣的盐茶集市,至同治年初达到鼎盛。直到上世纪末,磨黑都是远近闻名的贸易中心。镇名即“盐井”,傣语来的。

磨黑古镇街景。 (丁子凌/图)

1941年4月27日,镇上一户姓杨的彝族盐商家里诞下一女,排行第九,大家都唤她“小九儿”。小九儿5岁时母亲去世,10岁时被大姐带去昆明。打那时起,她跌宕起伏的一生就与故乡小镇失去了交集。2010年,磨黑为她重建了一座故居,“滇南盐都”之外,又添一张“丽人故里”的名片。

她是杨丽坤,80后并不熟悉的名字,乍一听我还以为是杨丽萍的姐妹。二人并无血缘,却都与大理和舞蹈有着不解之缘。1958年底杨丽萍在大理出生时,文化部正在筹备国庆十周年献礼片,以大理为背景的《五朵金花》次年开始在云南选角。而那时刚满18岁的杨丽坤已经在云南省歌舞团跳了6年,她并未在团里推荐演员之列,导演组要离开时,正好看见她擦玻璃,“就是她!”

凭那一眼,这个彝族姑娘摇身变成白族最“金”的一朵金花。杨丽坤故居特意请剑川工匠建成三坊一照壁的白族民居,二层探出磨黑典型的美人靠。故居不大,赶上一队大理来的单位集体参观,挤满了白衬衫。

老街的理发店,楼上是磨黑典型的美人靠。 (丁子凌/图)

迈进一层正厅,扫过崭新的匾额和对联,目光粘在讲解员手边的一幅老照片上。“大家从杨丽坤的兄弟姐妹可以看出,她的家族基因是非常好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解树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