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的妙处是,所有作品先让它挑”

“《收获》让一个作家,不管他是多么大牌的作家,当他投稿的时候,他都觉得自己投的是处女作,而且这个处女作会成为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发自:上海

责任编辑:宋宇

《收获》创办于1957年7月,是新中国最早的大型文学刊物之一,时任主编为巴金和靳以。杂志在不同时期都发表大批富有巨大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并与作者们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收获杂志社供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9月5日《南方周末》)

“《收获》让一个作家,不管他是多么大牌的作家,当他投稿的时候,他都觉得自己投的是处女作,而且这个处女作会成为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1979年,作家陈村已经在文坛初露头角。他常去上海作协所在地——巨鹿路675号。三楼的《收获》编辑部总是静悄悄的,房门紧闭,编辑们不爱走进走出,显得颇为神秘。

三年后,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程永新来到《收获》编辑部实习。当时文联和作协一起办公,《收获》办公室只有一大一小两间房间。空间实在太小,有一段时间他只能坐在走廊里看稿,时任《上海文学》副主编的评论家李子云就让他用自己的办公室。

实习结束后,程永新被《收获》点名要求分配进杂志社。最初的工作是从堆积如山的来稿中挑选可用的给老编辑们审阅,巴金的女儿、编辑李小林希望他把阅读意见写在小纸条上。他后来才知道,这其实是把握和鉴定作品能力的考试。连同实习期在内,程永新迄今在《收获》待了三十七年,从普通编辑到杂志的新一代掌门人。

《收获》创办于1957年7月,是新中国最早的大型文学刊物之一,主编为巴金和靳以。《收获》创刊号的首篇作品是鲁迅的重要讲稿《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此外还发表了老舍的话剧《茶馆》、柯灵的电影剧本《不夜城》等作品,单期超过三百页。

1960年5月,《收获》停刊,前后出刊十八期;1964年复刊,1966年5月因“文化大革命”停刊,这一时期出刊十四期。1979年1月《收获》再度复刊,刊发了周而复的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等待决定》及老舍的《我怎样写〈骆驼祥子〉》等。

翻开《收获》编辑部所藏的六十多年《收获》杂志不难发现,当代文学史上不少重要作品就首发在这里。陈村曾形容《收获》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简写本”,这句话常常被视为《收获》的广告语。他觉得自己和《收获》存在善缘。他把小说《给儿子》给了《收获》,发表后真的有了儿子。

《收获》在“文革”前发表的《创业史》《山乡巨变》《野火春风斗古城》《上海的早晨》和《欧阳海之歌》等作品,在当时影响相当大。1979年复刊后发表的《人到中年》《美食家》《蹉跎岁月》《妻妾成群》《人生》《动物凶猛》《活着》和《繁花》等作品,也都进入了当代文学史。较为晚近的《繁花》,印数已经接近百万册。

在《收获》发表的小说成为影视改编的重点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