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狂症是抑郁症的另一面吗?

躁狂症一直被认为是双相障碍的“正极”,会伴随“负极”的抑郁症发生。然而一些患者只表现出了单相躁狂,对药物也没有理想的反应。同时,一些患者误诊的经历也让人心生同情。随着研究的推进,实现对躁狂症的单独诊断、将患者从捆绑治疗的困境中解救出来,逐渐有了一丝曙光。

(本文首发于2019年9月5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朱力远

躁狂症患者具有自大、过度健谈、思维跳跃、睡眠需求减少、激进、鲁莽和妄想等诸多特质。 (环球科学供图/图)

躁狂症一直被认为是双相障碍的“正极”,会伴随“负极”的抑郁症发生。然而一些患者只表现出了单相躁狂,对药物也没有理想的反应。同时,一些患者误诊的经历也让人心生同情。随着研究的推进,实现对躁狂症的单独诊断、将患者从捆绑治疗的困境中解救出来,逐渐有了一丝曙光。

许多人曾出现过狂躁的状态,但并未有过抑郁,为什么精神病学家依然坚称他们具有双相情感障碍(BP,也称为双相障碍)?

1997年10月,58岁的临床心理学家何友晖(DavidHo)在听巴赫的音乐时产生了一种非比寻常的体验。他说:“开始时,我随着音乐移动,假装是自己在指挥。逐渐,我觉得自己正在创造这首曲子,这种感觉就像是灵魂出窍。随着我的思绪飞跃而出,无数的画面像大雨倾盆洒下。我看到了无数的美好画面,包括人们的笑脸,生机勃勃的世界和浩瀚的宇宙。我感觉自己不被约束,这完全是一种自发的、从未有过的自由。”

这次经历正是何友晖出现躁狂症的起点。在他的描述中,创造力就像出现了惊人的爆发,但这对应着躁狂症中的自大、过度健谈、思维跳跃、睡眠需求减少、激进、鲁莽和妄想等诸多特质。在躁狂症中,有些症状只会影响日常生活,但还有些症状却需要住院治疗。

在精神病领域,躁狂症不是一种单独的疾病。它还被称为双相障碍(bipolardisorder)的“正极”。对大多数躁狂症患者来说,这种病症还伴随着“负极”——抑郁症。与抑郁症不同,单相躁狂症总是与双相障碍捆绑。但令人惊讶的是,何友晖从1997年开始,陆续有过20次躁狂经历,但未有过抑郁经历。还有成千上万的美国人宣称自己也是如此。

大多数精神病学家认同单相躁狂症,但争论存在于单相狂躁症是否重要到需要单独诊断,核心争论更是上升为对精神疾病的定义能否在多种范围内适用。部分研究表明,如果诊断不够充分,可能无法准确把握病人的病情。例如,单项躁狂症患者会对一些治疗手段产生明显不同的反应。如果单相躁狂症受控于不同的底层生理机制,进行重新分类无疑会推动更有效的个性化治疗的出现。但由于单相躁狂症的病例远远低于双相障碍,研究结果往往并不准确。

作为一位临床心理学家和病人,何友晖的经历无疑升级了这场争论。

2016年,何友晖教授在《精神病》(Psychosis)上发表了一篇对自身躁狂症的研究报告,他利用专业的方式来记录躁狂症发作时的症状,包括记忆突增、共鸣增强和一些精神上的体验。他还在报告中提到了自己遭受的困扰,包括严重的疲劳感、困惑以及给朋友和同事带来的担忧。报告还提到,在一次演讲中他突然大哭起来,但他接受过的专业训练能帮助他克服冲动和妄想。同时他坚称,总体上他的“疯狂”让他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收获”远大于精神上受到的损害。何友晖说:“我意识到,我的症状可能不是典型的双相障碍。准确来说,这些事实足以冲击现行的精神病学体系,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周凡妮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