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米开外人畜不分六亲不认……6亿中国人的心酸你懂吗?

如今,近视问题已经越来越普遍,同时呈现低龄化趋势。这一愈发严峻的问题究竟是由哪些因素所引起的?又催生出怎样的市场需求?

责任编辑:李欣夷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如果你向一位熟人热情地打招呼,但对方没理你,不一定是对方高冷,可能只是因为他(她)没戴眼镜……

对于近视者来说,苦不堪言的尴尬包括但不限于:5米开外六亲不认,10米开外雌雄不辨,50米开外人畜不分……更形象一点来描述,在近视者眼中,看人就像是自带磨皮美颜效果,看世界则像打上了满满的马赛克……

南非画家Philip Barlow所绘近视眼中的世界

这些调侃打趣并不能治愈近视患者的痛苦。近视不仅影响形象,还会给生活带来各种不便,甚至会引发更为严重的“继发病”。

如今,近视问题已经越来越普遍,同时呈现低龄化趋势。这一愈发严峻的问题究竟是由哪些因素所引起的?又催生出怎样的市场需求?

中国已成近视大国

近视已成为全世界都逃不开的话题。

纵观全球,近视患病率都在飞速上升,预计到2020年,全球会有30%的人口近视;到2050年则会达到50%。而中国早已步入了“近视大国”行列。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已高达6亿,几乎是总人口的一半。

“现在近视太普遍了,十个年轻人中基本有八个是近视。大学课堂上几乎人人都戴眼镜,现在公司同事也基本都近视,只是改为戴隐形眼镜了。”工作两年的晓蕾说。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青少年近视率已位居全球第一。据国家卫健委调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超过一半,达53.6%;其中小学生为36%,初中生为71.6%,高中生高达81%。

随着电子产品的使用越发普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机会大幅增加,近视的低龄化、普遍化现象也随之而来。

身为九年级班主任的李静对21新健康记者表示,班上九成以上的学生有近视问题。“初中时期是高发期,学业负担逐渐加大,户外活动减少,都让近视的学生越来越多了。”

“单就近视而言,主要是遗传和环境因素造成的,尤其环境因素,在近视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武汉爱尔眼科医院副院长王勇在接受21新健康记者采访时表示,导致近年来中国近视率持续走高的最关键几点环境因素,是近距离用眼的开始年龄降低、用眼时间延长、以及白天户外活动变少等。

“现在的父母注重早教,孩子两三岁就开始近距离学习和用眼,造成发育期的眼轴快速增长,消耗了远视储备。学龄期孩子平常课业负担繁重,休息时间又一直看平板和手机,长期过度近距离用眼,又缺乏基本的户外活动,进一步加剧了眼轴的快速增长,也导致了近视出现和加重。”王勇补充说。

防与治并行

近视虽然常见,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事实上,近视的危害可能远超你的想象。它不仅会影响日常生活的便利,还可能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学习成绩、升学选择、心理成长等。

当度数大于600度(儿童大于400度)时,在医学上就被划分成高度近视。“高度近视可能引发多种严重的继发症,比如发生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脱落、黄斑裂孔等眼病的发生概率会急剧升高,甚至还可能致盲,并且不可逆转。”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副组长赵明威教授提醒说。

“近视问题,尤其是高度近视或病理性近视,应该早防早控。”赵明威建议,每隔半年、最多一年就要到正规医院接受一次眼科检查,特别是眼底的详细检查。

2018年6月,卫健委发布最新一版《近视防治指南》,对青少年提出了控制电子产品使用、增加户外活动等多项建议。2018年8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明确须降低青年少总体近视率。此外,2019年我国还将扩大儿童青少年近视监测范围,开展专项调查。

“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应该采用近距离和远眺结合的模式,在近距离用眼30分钟后适当远眺2分钟,眼睛离书本、屏幕等应至少保持35cm以上。此外,应保持每天2小时、每周10小时以上白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与此同时,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建立视觉发育档案。”对于青少年近视的预防,王勇这样建议道。

专业人才问题成为现阶段近视防治发展中遇到的瓶颈。王勇指出:“目前我国急需高层次的视光学专业人才。中国的视光发展起步较晚,仅有二十多年,人才培养大多数还停留在大学本科甚至专科的层次上。在人口众多的中小城市和乡镇中,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此外,提供视光学教育的院校和医院也缺乏可持续的学科发展意识,对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缺乏清晰的定位。”

但在国家支持下,国内高校相关专业也正不断发力。2019年3月,教育部批准南开大学等4所高校增设眼视光医学专业,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增设眼视光学专业。2018年,全国高职学校设置眼视光技术专业点69个,招生4800余人,较2017年增长23%。据教育部消息,包括眼视光技术在内的新一轮高等职业教学标准正在修订之中,并拟于近期发布。

多种诊疗手段百花齐放

近视人群的日渐庞大,也推动了眼科诊疗需求的增长。

广证恒生数据显示,2009~2016年的8年间,我国眼科医疗行业市场规模从286亿元增长至882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17.6%。21新健康记者调查发现,目前近视就诊人群以中小学生为主,小学生占比较高,约为50%,其次为中学生。

现阶段,市场上常见的近视矫正方式包括四种,分别是框架眼镜、角膜塑形镜、激光近视手术和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

最常见的是框架眼镜,适合大多数近视患者,特别是眼睛尚处于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框架眼镜安全、经济、有效,但是建议患者到正规医院进行全面的视力及视功能检查,正确合理地佩戴眼镜。

角膜塑形镜是一种反几何设计的硬性角膜接触镜,仅需夜间佩戴,白天就能获得裸眼清晰视力,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近视的发展。相对于框架眼镜来说,它在矫正视力的同时还能延缓近视发展,但对于用眼卫生和摘取护理的要求较高,费用也偏高。需要患者的良好配合以及具有一定经济基础。

激光近视手术是适合18岁以上成年人的矫正方式,除了年龄,还需要进行一系列术前检查来确定是否合适手术。目前手术技术比较成熟,其对角膜进行切割,让角膜变得更薄,从而起到矫正近视的效果。

此外还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常用于不适合角膜激光手术或者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视。

除了矫正方式外,就诊场景的选择也存在结构差异。其中,综合医院的眼科诊室、眼科专业医院和眼镜店是近视患者常见的就诊场景。

“医院的医学验光配镜和眼镜店的普通配镜是存在本质区别的。首先医学验光配镜并不会上来就验光配镜,而是先对患者眼睛进行详细的检查,排除其他眼病对视力下降的影响。这就需要专业眼科医生进行检查和判断,眼镜店不具备这些专业条件。其次,青少年验光配镜需要在散瞳后进行。青少年正处在视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很多是由于用眼疲劳而导致看远模糊,经过合理休息即可恢复,并非近视。但一般的眼镜店没有资质进行扩瞳验光。”但王勇同时指出,眼镜店也不是完全没有优势,相对医院庞大的就诊量来说,眼镜店有更多的时间和人力去做好基础服务。

此外,王勇介绍称,综合医院和眼科专科医院两者相比,综合医院面向的患者人群更广,而眼科专科医院在相关诊疗设备引进和相关配套设施上,对眼科的针对性和专业性更强。

火热的近视矫正市场也催生出一些行业乱象。事实上,除了近视手术以外,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治愈近视。然而很多视力矫正机构都宣称有特殊方式(譬如针灸、按摩等)快速恢复视力,这里面许多机构并没有行业许可证,通常以套路推销诱惑患者落入消费陷阱中。患者不但无法改善近视状况,反而造成经济损失,错过最佳的近视防控时机。

“形成统一的规范化眼视光诊疗和行业标准十分重要。如何把医疗背景的视光学产业与传统眼镜商业产业有机融合,需要长时间摸索,第一步就是要提高大众对视光学的认识和视力保健意识。”王勇认为。

(来源:21新健康)

网络编辑:柔翡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