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票房:已经形成“高峰”,但还不是“高原”

资本化进程的落脚点已经不单纯是票房数量增加多少,更重要的是在影片质量上提高多少、观影人数增加多少;资本的关注点应该放在多出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效统一’的精品,尤其是现实主义题材的力作上来。

责任编辑:邢人俨

(梁淑怡/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9月26日《南方周末》国史新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报道之数据中国)

在广东省五华县华侨戏院原电影放映员周育涛的记忆中,曾经的电影院每月会选择一到三部电影到地方放映,票价在五分到1角不等,常常爆满,有些电影一放就是八十几场。“那个时候我们送电影下乡,多半是踩着自行车去的,一路翻山越岭,很艰苦。在乡下放一场电影,十里八乡的人自带板凳过来,跟过节一样快乐无比。”

彼时的电影制片、发行和放映,均由国家政策指导和财政拨款或者补助,尤其是在“老少边穷”地区更是如此,这保证了几亿人(尤其是广大农民)都能够看上电影。

1978年,电影业的出现以及进口电影的解禁,使之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最早的“井喷”之年——那年,在中国发行的长片有433部,发行放映系统总收入达9亿元,全国累计观影231.4亿人次。1979年,全国的观影规模达到293亿人次,相当于全国观众平均每人每年观看了28次电影——超越了美国电影“黄金时代”的纪录,当时全美人均观影也不过23次左右。

随着电影逐渐成为大众消费生活的一部分,中国电影市场也迎来了爆发式的增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贰东深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