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高不下的剖腹产率:《自然》这项最新研究扇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除了一些不可抗因素进行的剖腹产手术,妇产科每天都在上演着因为迷信、上学时间、怕痛而主动选择剖腹的情景。然而,《自然》杂志近日有论文指出:剖腹产婴儿体内缺少微生物,可能更容易出现健康问题。
责任编辑:李欣夷
姗姗的婆婆有着传统老一辈人的小迷信,她特意托人找“大师”算了孙辈出生的良辰吉时,为了保证宝宝卡着点降生,一家人围着产科医生反复沟通,确保剖腹产手术的时间。
酷儿的宝宝即将迎来满月。这个看似“好运”又“凑巧”的时间,是一个月前她跟医生协商着让孩子在8月底“抢生”出来的。由于小学一般都是满6岁报道,大多数省市的入学年龄截止日是8月31日,晚一天出生,可能就要晚一年上学。
小余从小就娇生惯养,结婚怀孕以后老公也特别宠着,她完全没有心理承受能力尝试自然分娩带来的疼痛。因此全家达成共识,早早根据预产期规划了剖腹产。
除了一些不可抗因素进行的剖腹产手术,妇产科每天都在上演着因为迷信、上学时间、怕痛而主动选择剖腹的情景。然而,《自然》杂志近日有论文指出:剖腹产婴儿体内缺少微生物,可能更容易出现健康问题。
剖腹产手术在诞生之初,本是为了挽救产妇和婴儿的性命,如今却越发成为孕妇们的主动选择。据公开资料,中国目前接近一半(47%)的产妇采用剖腹产,在部分省份甚至高达70%~80%。剖腹产是否真的会影响宝宝健康?其泛滥又是否会造成其他健康隐患和风险?
或影响构建免疫系统?
近日,一个来自英国伦敦大学的研究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文称,其在研究了近600名婴儿样本后发现:剖腹产出生婴儿与自然分娩出生婴儿的微生物菌群截然不同,自然分娩出生的婴儿体内含有更完善的早期细菌。
这是《自然》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新生儿采样研究。该研究团队与三家医院合作,对596名出生1个月的新生儿(314名顺产婴儿和282名剖腹产婴儿)的粪便中微生物DNA进行采样分析。他们从尿布中取出常规样本、并对部分新生儿进行长达一年的粪便样本分析发现,自然分娩的婴儿从母亲身上获得了大部分早期细菌,但剖腹产婴儿缺少较多的克雷伯氏菌和假单胞菌等。研究人员表示:“剖腹产出生的婴儿可能缺少30%的微生物组。”
婴儿早期微生物是免疫系统的恒温器,对其自身免疫系统训练区分敌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婴儿离开温暖的子宫来到这个世界开始,就通过自身构建属于自己的免疫系统。在这一过程中,新生儿体内一种叫做血清免疫球蛋白的物质是其中关键。但新生儿生产血清免疫球蛋白的能力较弱,存在于其体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大多数来源于母亲。因此,这项研究可能解释了为什么剖腹产婴儿在患某些疾病上的风险较高——或许与缺少部分细菌有关。
此外,武汉一妇产医院产科住院部主任陈言(化名)在接受21新健康记者采访时指出:“剖宫产中有大部分是孕妇自行选择时间手术的。这种人为选择的时间点中,很多时候宝宝并未完全发育成熟,尤其是肺部。自然分娩的宝宝经过产道挤压,肺部羊水相对于剖宫产的宝宝会清除得更多,让宝宝出生后各种免疫机能更强。同时产道挤压也让大脑压力感受跟剖腹产不一样——产道的高压力会对感觉系统的建立产生区别。
“但根据已有研究,尚不足以证明剖腹产一定会对宝宝的健康产生影响。上述研究的新观点也有待更多的临床试验数据论证证实。个人认为,大力提倡阴道试产也是很有必要的,但具体生产方式的选择肯定是在提倡顺产的前提下,结合个体差异视情况而定。”
艰辛的术后恢复
对产妇而言,剖腹产可能产生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剖腹产的手术过程比较复杂。医生需要数刀一层层地切割打开产妇的子宫,手术过程中造成的出血量会远远大于顺产,甚至存在引发大出血的风险。从子宫中取出小生命后,医务人员还需要对伤口逐层进行缝合。
而在手术过程中,身体为防止大出血,血液中的血小板会大量增加,血液变得粘稠,处于高凝状态。但这样也会让产妇在手术结束之后面临深静脉栓塞的考验,这是血液过于凝固时可能出现的高风险事件。由于手术对身体伤害较大,与产后第二天就可下地轻微活动的顺产产妇相比,剖腹产产妇的身体恢复周期一般较长,在能够活动之前的这段时间,出现深静脉栓塞的概率会与日俱增。
值得注意的是,切口妊娠、复壁子宫内膜异位、腹腔粘连也都是剖腹产手术后可能出现的现象。其中切口妊娠会影响二次怀孕,而复壁子宫内膜异位、腹腔粘连在严重情况下,可能还需要手术治疗。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产后修复的概念开始普及。
它是专门针对产后妈妈的各种生理及心理变化,提供各项修复护理的整体方案,包括产后塑身、体质调理、产道修复、局部塑形、胸部护理、疤纹修复、产后痛经调理、产后益肾养护、产后暖宫养巢等。
深度瑜伽理疗老师陈甲芳指出,无论是哪种生产方式,如果产妇产后疏于锻炼,随着年龄增长,阴吹、漏尿等问题都可能会随之出现。因此,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合理、正确地锻炼,是恢复产后各项身体机能的最有效方式。“剖腹产产妇手术部位的软组织大面积挫伤,腺体遭到破坏,身体状况很难再恢复到怀孕以前的水平;而顺产产妇的自我修复能力强于剖腹产产妇,通过运动可以获得更好的修复效果。”
陈言补充道:“产后妇女身体较为虚弱,免疫力相对较差,在饮食上,也就是月子餐不宜多吃大鱼大肉。保持房间通风以及清洁卫生,通风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防止感冒等日常疾病。”
高居不下的剖腹产率
《自然》杂志发表这项研究成果后,不少网友表示尊重科学研究,但也担心一些客观因素上必须剖腹产的产妇会被迫顺产。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目前中国的剖腹产率已有泛滥之势。
公开数据显示:中国以47%的剖腹产率,稳居世界第一。而世界卫生组织对剖腹产率设置的警戒线为15%,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数据均低于警戒线标准,日本剖腹产率只有7%,与我国形了鲜明对比。
陈言指出:“我国剖宫产率的升高,主要由于孕妇对分娩情况认识不够,很多人害怕生不下来,最后还是要手术,要受两次罪;或者担心顺娩后阴道松弛影响以后性生活,种种原因致使剖宫产率无法降低。”
事实上,随着生活压力加大,现代女性结婚时间推迟,怀孕年龄也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第一次孕育的产妇在医学上被定义为高龄产妇。对于这些高龄准妈妈们来说,有很多即使内心想要顺产,却由于身体部分机能衰退而没有信心,最终还是选择剖腹产。
与此同时,生活条件的提高导致很大一部分孕妇群体在怀孕期间摄入营养过剩、运动又不足,从而造成多种妊娠并发症或者婴儿体重超标。医学上一般将体重大于8斤的胎儿称为巨大儿,当胎儿体重大于9斤时,顺产就相对困难。在这些状况下,也不得不采用剖腹产。
“让每一位孕妇了解分娩过程也很重要。首先就是产妇要有信心,情绪和心理作用都会对产程进展有一定影响。毕竟医学是科学,没有百分百,生孩子是女性的本能,整个分娩过程是宝宝和妈妈全力配合完成的。”陈言补充道,“医学是关乎生命的科学,产科更需要全面的医学知识,孕期相关知识的普及和教育至关重要。”
目前随着无痛分娩的推进,剖宫产率有望降低。该技术在国外已经比较普遍,在自然分娩中的所占比例为30%-40%。
所谓无痛分娩,是一项临床麻醉技术的应用,指在维护产妇及胎儿安全的原则下,通过正确用药,不影响子宫规律收缩,即可阻断分娩时的痛觉神经传递,从而达到避免或减轻分娩痛苦的目的,对胎儿产妇无不良影响。
具体方法包括非药物性镇痛和药物性镇痛两大类。非药物性镇痛包括精神安慰法、呼吸法、水中分娩等,其优点是对产程和胎儿无影响,但镇痛效果较差;药物性镇痛包括笑气吸入法、肌注镇痛药物法、椎管内分娩镇痛法等。
(来源:21新健康)
网络编辑: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