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风流 ⑦ | 原色黄大年:一位海归科学家的精神世界“深探”

长春地质宫,507房间的门一直关着。半年了,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焦健从门口走过时,心头还是一紧。“黄老师以前只要出差回来,就会把门大开着,还会第一时间到办公室、到实验室来找我们。”

责任编辑:周建平

人物介绍

国际知名战略科学家、中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2017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黄大年先进事迹作出了重要指示: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宣部追授黄大年“时代楷模”称号;中国科协、科技部追授黄大年“杰出科学家”荣誉称号;教育部追授黄大年“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为了理想,我愿做先行者、牺牲者。我已经五十多岁了,生命也就这么几年了,能做出点儿事情,让后来人有一条更好走的路。”

——2016年12月5日晚,黄大年生前最后一次接受记者采访

长春地质宫,507房间的门一直关着。

半年了,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焦健从门口走过时,心头还是一紧。“黄老师以前只要出差回来,就会把门大开着,还会第一时间到办公室、到实验室来找我们。”

王郁涵的办公室与507打通了,中间那道小门以前从来不关,“黄老师有什么事儿,就会走过来跟我说,有时候他在那边喊一声,我就过去。”

“哐当……”一年前从507办公室传来的那声闷响,王郁涵每每追忆都心悸不已,“冲过去一看,黄老师倒在地上了。”

翌日,北京青龙桥地球深部探测中心,从长春飞来的黄大年神采奕奕,没有人知道他先一天曾累倒在地,也没有人知道他上台前悄悄吃了速效救心丸,与会评审专家认真听取他所负责的“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的汇报,最终给予了“项目成果具备国际领先水平”的专家组意见。

2016年11月29日,北京至成都的飞机上,黄大年再度晕倒。回长春之后,在同事们的强烈要求下,他入院检查。不料竟查出身患癌症,必须手术。成功手术数日,黄大年内脏大出血,2017年1月8日急救无效病逝,享年58岁。他唯一的女儿那时在英国,当母亲刚刚四天。

1月13日出殡时,焦健代替黄大年的子侄辈按照东北风俗捧火盆。一周后,焦健飞到北京,为黄大年生前规划好的一个课题提交任务书,“心里太难受了,好像终于顶不住了,写着写着就冲到卫生间去吐了起来。”

王郁涵是黄大年的工作秘书,以往她早晨到办公室就去507开窗通风,黄大年走后,她几乎不能在那个房间站立,墙上巨大的日历写满了日程,“黄老师以前总跟我说,给我订最晚的那个航班……”

日历表最后的空白十分刺目,王郁涵把那道小门轻轻拉上,“开着,总会有种错觉,觉得黄老师会像从前一样走过来。”

地质宫507室是黄大年生前的办公室,学生们在遗像前摆放了心形蜡烛和鲜花 (王昊飞/图)

“我有一身本领要教给你们”

地质宫529教室是黄大年生前为学生们上课的教室,三十多年前他也曾在这里学习。1978年2月,他以高出录取分数线80分的成绩,走进了这座大楼,成为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朝阳校区)应用地球物理系的学生,本硕毕业后留校任教。

1992年他作为当年国家教委仅有的30个公派留学生之一飞赴英伦,四年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半年后,再次被派往英国学习和从事相关尖端技术研究。

黄大年在长春地质学院大门前的留影

吉林大学原党委副书记韩晓峰长黄大年两岁,大学时比黄大年高一个年级,“我俩不是一个专业的,但我对他印象很深,‘文革’刚过,好不容易能够上大学,那个时候大家都刻苦,比着学,大年专业成绩和专业意识都非常出色,是全校仅有的十个‘三好标兵’之一。”

2009年12月24日,黄大年带着妻子,飞回了北京。六天后,他与母校吉林大学签订了全职教授合同。

7年间,他指导了18名博士研究生、26名硕士研究生,还担任过地球物理系第一届“李四光实验班”班主任。这个班的好几个学生继续攻读硕博学位时都选择了他做导师。

“你们是为国家做事情的人,老师有一身的本领要教给你们,”黄大年的博士生乔中坤本科刚入学时并不太理解黄大年这番话的意思,7年后,他懂得了老师每一句话的意思。

“我是农村考来的,眼界、专业知识都是跟着黄老师一点点打开的。”黄大年入院后,乔中坤和其他学生轮流值守,他心疼原来那么壮实的导师在病床上一天天虚弱下去,“但是总觉得他打几天针,做了手术,能好起来……没有想到他就这样走了。”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第一次遇到身边人离世,心中震痛难以消除,他被选入了“黄大年先进事迹报告团”,第一次正式宣讲之后得到了一大束鲜花,他把花束拿到黄大年办公室悄悄放下,扫了一眼老师的办公桌,空落落地两把椅子,不敢多停留就低头出去了。“到现在还总是幻想,黄老师只是出差了就好了,出差回来了,还会到实验室来找我们,看我们的学习报告,跟我们聊他在外面听到看到学到的新知识。”

“我们老师真的是一身本领,特别聪明,什么都懂,还什么都专!”卢鹏羽跟着黄大年读完硕士研究生后,按照黄大年的交叉学科培养设计,去计算机学院读博。

博士生周帅的研究方向更令人吃惊——无人机航磁探测。“我们这个专业大部分都是被调剂的,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个专业很苦。我最初也以为自己毕业后要扛着仪器漫山遍野地跑。”小伙子乍听到导师描述自己在海外做探测,眼睛都直了,“老师说直升机在上面飞,一边飞一边完成深部探测,他跟同事们就在一旁喝咖啡,咖啡喝完了,活儿也干完了!”

黄大年与学生们

2012年焦健读完博士加入了黄大年的科研团队,“黄老师有意按照交叉学科的设计搭建团队,我们里面有机械背景的,有传感器背景的,有计算机背景的,以及地探学院专业背景的。”

2015年黄大年牵头筹建吉林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学部,2016年9月,一个涵盖吉林大学地学部、物理学院、汽车学院、计算机学院、医学院等多个院系专业的“科研特区”初步形成,黄大年出任第一任学部长。在团队成员和他的博士生看来,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黄老师一直对我们说,必须有多学科的交叉意识和能力,不能只懂得地学那点儿专业知识。”

“交叉学科说起来容易,其实真正寻找到学科之间的结合点,形成一个真正的新领域并不容易,”焦健说自己经过了三四年非常痛苦的时期,“这期间黄老师跟我一起讨论、寻找、确定方向,一直到最后确定了‘平台和传感器’研究。”他的研究在无人机航磁探测中非常关键,“无人机加磁力仪,不是简单的加一块就可以用了,如何剔除飞机本身震动或者飞机本身的磁干扰对数据的影响,这就是一个具体的应用研究方向。”

卢鹏羽在争议中读完计算机博士,博士论文答辩时,很多地学专家都有质疑,“我们地学没有这么做的,你这东西到底有没有用?”黄大年现场开讲,“从国家层面去讲,从未来的发展方向讲,把各位专家都讲得服服帖帖的。”

2013年1月20日,黄大年(左二)及团队成员在极寒天气下进行固定翼无人机试飞

周帅拿到了无人机机长驾驶执照时,黄大年走哪儿都要“炫耀”一下,不过实地飞行测验时,周帅没有喝到传说中那杯咖啡,而是穿着军大衣跟团队伙伴们蹲在测试车里吃了一碗方便面。

“黄老师特别忙,跟我们在一起的时间非常有限,但是他能够极为准确地为我们每一个人规划学习和发展的未来,真的非常非常佩服!”

除了惊人的学术前瞻和引领能力,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阿柴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