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中协会:“反日游行” 实际是“反小泉游行”

2005年中国发生反日游行时,也有一些日本人,包围了“日中友好会馆”。“一天五六个电话打进来,质问我‘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白西说,“我就反问他们‘是日本人还是美国人’。”

  “日中协会”,日本最有影响的民间日中关系团体之一。
  当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坚持“在靖国问题上的想法不变”时,“日中协会”会长面见小泉,敦促他“发言要慎重”。
  而当中国民间“反日”情绪日渐高涨时,“日中协会”理事长白西绅一郎也直言,希望中国民众更清楚地界定:这是“反小泉游行”,而不是“反日游行”。
  
   

 

白西绅一郎 郭力/图


  这间办公室里摆着4张办公桌,一排书架,文件资料堆到半人高。
  4张凳子,一张茶几,隔出一个不足2平方米的待客区,茶几上摆着中国各地的特产——西藏的牛角、苏州的丝绸、青岛啤酒等,还有一张长城的照片,照片角上一枚纪念章,上面写着“我爱北京”。
  而“日中协会”的木刻招牌,就钉在了书架朝着大门的那一面上。


推动安倍好好学习历史
  1967年,“日中协会”理事长白西绅一郎第一次来中国。这40年间,他几乎都见遍了中日两国几代政治领导人,与他们的合影,挂满了办公室的墙面。
  安倍晋三接任日本首相后,白西绅一郎希望“安倍能好好学习30多年前日中实现邦交正常化的历史”。实际上,“日中协会”正是这段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发表后,因日本右翼阻挠,《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迟迟无法缔结。抱着用民间交流推动政府间缔约的初衷,1975年9月,“日中协会”成立。3年后,“发展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终于写进了两国的历史性文件。
  而当近年来中日两国的政府间关系降到冰点时,像“日中协会”这样的民间交流机构,其作用更是无法替代。
  小泉在任时,“日中协会”曾数次向小泉表达停止参拜的诉求,并且转而与媒体合作,通过舆论,引导民众。“48张主要报纸,除了《产经新闻》,其他都发表我们的文章,反对参拜。”白西理事长说。
  “相比于批判和抗议,更重要的是向民众说明日本在战争中的罪行。”白西提高了音调说,“太多日本人,尤其是日本的那些年轻人,对历史一无所知,根本不知道为什么邻国要那么严厉地批判日本。”
  “日中协会”在日本各地召开“宣讲会”。“松井石根,东条英机,那些直接参与南京大屠杀的战犯,他们在中国干了什么事情,我们一个一个点出来。”白西说。


避免矛盾上升到民族、国家层面
  目前的“日中协会”有固定的会员400余人。“日中协会”目前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组织在日的中国留学生,参观日本各地。每年春天,该协会的会员都会到南京植树。他们把在南京的所见所思编辑成书,书名是《绿的赎罪》。
  苏东剧变之后,日本左翼力量式微。而近年来两国民间与日俱增的相互不满的情绪,更令“日中协会”的工作日益艰难。
  在2005年中国发生反日游行时,也有一些日本人,包围了“日中友好会馆”。“一天五六个电话打进来,质问我‘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白西说,“我就反问他们‘是日本人还是美国人’。”
  “希望中国不要说‘反日游行’,而应该说‘反小泉游行’。”白西说,“不要把矛盾上升到民族、国家层面,实际应该是有良知的民众与坚持参拜的政客间的斗争。”
  40年来,白西每年都要访问中国。而40年来,中国也是他除了日本之外,惟一去过的国家。他走遍了中国除台湾外的所有省份。“等两岸统一之后再去。”他说。
  接受采访中,他时不时穿过走道,接听电话。“温总理要来日本了,我们要办一个欢迎会,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
  在他身后的墙上,挂着日本前官房长官二阶堂进的题词:“日中友好尽终身”,也挂着中国驻日本大使王毅的题词:“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互利双赢,世代友好。和平发展,共振亚洲。”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