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有钱,产业方能升级

■改变制度性内需不足,建立一个灵活的国民收入分配和投资体系,已成当务之急。这要下决心打通体制内体制外,建立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

责任编辑:戴志勇

■通货膨胀和经济放缓只是表征,各种造成内需不畅的政经规制才是根源。在操作层面,虽然产业升级是必由之路,但在中国还存在巨量初级劳动力人口的基本国情下,消费升级应当优先于产业升级
■改变制度性内需不足,建立一个灵活的国民收入分配和投资体系,已成当务之急。这要下决心打通体制内体制外,建立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


最近开始有一些好消息。8月15日,央行建议民间借贷合法化,认为它部分缓解了中小企业和“三农”的资金困难,有利于打破国有金融机构的垄断格局,促进多层次信贷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不过,信贷市场作为间接融资的补充,毕竟属于救急式的局部变革。从全球竞争的角度看,当前经济转型的关键,在于扩大以全民富裕为基础的内需;而扩大内需,则须大力发展一个灵活、弹性、全民分享、公共参与的资本市场,全面改革体制内与体制外分别对待的二元结构,突破经济要素有效组合的体制瓶颈,以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尽快走出产能过剩、输入型通胀和流动性过剩的三重危机。

中美经济:刀尖上的平衡还在剧变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世界经济经历了一轮高速增长。发展中国家从事初级制造业,发达国家从事金融服务和高新技术业,这个产业链分工让双方各自利用比较优势,实现了财富创造。在最初阶段,新兴工业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可谓完美双赢。各国都在享受一场皆大欢喜的全球盛宴。

悄悄破坏“完美双赢”的是发达国家的贸易逆差。一双在亚洲生产成本为5美元的耐克鞋,在美国可能要100美元。如此便宜的商品,使美国家庭的消费冲动几乎不可遏止。只要发达国家能从新兴工业国获得廉价的工业制成品,那么它们就会继续买进。因此,这种货币流失,是国际市场规则确立后,全球化产业资本转移的必然结果,贸易壁垒和汇率战并不能改变这种逆差。

贸易逆差表现为货币的流失,发达国家并没有因此变穷反而变富的原因在于,其财富增加由两个因素组成:一是由出口贸易带来的货币增加,一是由金融资本操纵的价值重估。西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